-
日期: 2019-03-13 | 來源: 觀劇團長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綠皮書 | 字體: 小 中 大
文 / 龍貓
趕在叁月《綠皮書》在國內上映之前,龍貓就有幸觀看了這部電影的正片。
看完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畢竟,距離當年林肯頒布《解放黑奴宣言》(1862年9月22日)已經過去了壹個半世紀,但種族歧視在那片土地上,仍然沒有徹底解決。
它就像是植根於美國文化大樹上的壹塊“瘤子”,隨木而生,不僅毫無作用,反而奇丑無比。
如果說贰戰中屠殺猶太人的行為是種族清洗中最殘酷、最滅絕人性的行為的話,那麼美國對黑人特定的種族歧視,則是偏激的、歷史性的原因導致的報復行為。
民族或種族的經濟基礎、傳統文化、樣貌,甚至體格,在上上個世紀的移民潮中很容易被標簽化,而黑人,則是標簽化最為嚴重的壹個種族。
作為壹個從壹開始就被販賣至歐洲大陸的黑人來說,“奴隸”這個標簽是壹直存在著的種族符號。
它就像黃種人被貼上勞工的標簽,蘇格蘭人被貼上的娘炮的標簽壹樣,都是由於第壹代移民的刻板印象導致的。
這也就導致了他們長達數百年的壓迫和反抗。
然而,如果說,民族或許還能通過民族復興來為本民族贏得自尊和榮耀的話,那麼種族似乎也能這樣去做。但事實上,實現這種復興卻是很難的。
因為,改變壹個人對種族的刻板印象,幾乎要比改變他對民族的刻板印象還要困難。1 種族
“種族”的范圍很廣,它比“民族”的范圍大得多,也抽象地多。種族壹般強調具有共同體貌特征的人群,也被稱為“人種”。
“人種”的概念是在世界被發現的時候開始產生的,始於文藝復興,直到拾六世紀後才開始形成較為系統的觀念。
但是直到拾九世紀,真正的人種分類才開始流行,形成了東亞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尼格羅人種(黑種人)、澳洲人種(棕種人)為主的分類方式。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