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3-18 | 来源: 陈天庸 | 有6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接受宪政首先是接受政治多元,明智的执政者要主动培养温和的反对派,促进社会和平转型,这样才能避免社会血腥冲突。没有永远的执政党,掌权时加于他人身上的,最终都会回到自身或后代身上。种瓜得瓜,与暴力统治相随的是血酬定律。
思想自由与信仰自由,是宪政民主的基础。当前封号删贴压制言论自由,打压迫害基督徒与部分少数族群,严重侵犯人权,应当立即停止。信仰自由是基本人权,宗教是良善社会的稳定因素。
拒绝普世价值,放着大路不走,非要“艰难探索”,非蠢即坏。如以一己之私绑架整个执政阶层一同走向深渊,终会被觉醒者抛弃铲除。从齐奥塞斯库萨达姆卡扎菲,独裁者的下场前车可鉴。中国体制内汇集了中国大部分精英,变革也是他们的迫切需要。有朋友预言,上如不主动改行宪政,二年之内,必有巨变。我不敢如此乐观,但我知道,现状绝不可能持续。如无良性巨变,开倒车结果大概率是车毁人亡,那时候所有人,要么成为施暴者,要么成为暴力的对象,一些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一切中产者,包括干部群体、白领与企业主,都将是暴民暴力指向的对象,现在的左中右,其实都属中产,到时统统玉石俱焚。
实行宪政是兼顾利益受损者,保全既得利益者的万全之策。
2、放开除军事工业之外的所有行业垄断。
全面放开对银行、石油、通讯、移动、互联网、电力、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煤、气、水、矿产、冶金、化工、医疗、教育、保险等所有行业的国有垄断,能释放巨大经济活力。
中国实际有四大征税系统:国税地税社保已合并,算一家。国企其实是第二征税系统,国企垄断了民众躲不开的“国计民生”行业,国企垄断溢价具备税收特征:固定、强制、无偿。国企低效浪费,只会消灭财富,主政者应也很清楚,但国企是党产,是利益集团的小金库,国企亏损相当于征税成本,利益集团绝不会轻易交出的。土地财政是政府第三征税系统,现在地方政府卖地所得一年达五万多亿,少了土地财政,许多地方政府得停摆。四是可随意印钞发债的中央银行与财政系统。印钞通胀稀释民众存款购买力,掠夺升斗小民财富于无形,印钞是收铸币税,富人还可通过购房换汇抵御通胀,通胀最大受害者是穷人。
去产能与环保风暴,去的是民营企业产能,保的是相对低效的国企,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现在面对经济滑坡,苛政略有缓和,但许多民企已元气大伤,肆虐不受节制的公权力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民企头项,随时可让民企老板人财两空,何况政府从未承认做错,很多企业仍永远处于半违法状态,战战兢兢信心不再。
只要仍坚持做大做强国有经济,民企就没有发展空间。裁判员坚持要下场踢球,那么游戏就无法继续。只有放开国企对上游行业的垄断,让利于民,中国经济才能恢复活力。
3、放开对土地利用的过多限制,对土地功能松绑。
土地是国民最重要财富,中国土地垄断为公有,已成为限制土地财富效应发挥的桎梏。土地私有是大方向,目前急需政府首先放松对土地利用的过多限制,以市场手段调节土地需求,放开对土地功能、容积率等等的过多限制,允许土地使用权由民企与民众个人自由交易,这样便可极大释放土地作为最重要财富的潜在价值,减少土地闲置浪费,为国民创造更多财富。
2018年12月23日至29日举行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确定集体建设用地可以不经过征收,直接进入市场。为打破政府土地垄断开了一个口子。但这必与土地财政产生冲突,地方政府既是利益主体又是裁判员,岂会允许“农民集体”口中夺食?如废除土地财政,中国大多数地区的地方政府将立即停摆。如何才能让地方政府对这与己争利的法律让步,不会以公权力横加限制,使该法条规定的权利永远停留在纸面上??——必须大幅减少地方政府的事权,为地方政府减负。
中国地方政府间的主动竞争,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这前提是土地既然已经被强制公有,那么通过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竞相开发工业区,将农地转变为工业用途,释放土地级差收益,客观上也有助于初步明晰产权,地方政府与官员获利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方面各地方政府就是一家家公司,公司间竞争降低了投资者的初始进入成本。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方面,“体制优势”是很明显的,中国城市建设的效率确实世界第一。但到现在,这个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地方政府竞争的特殊红利,已经穷尽,土地成了政府攫取民众财富的重要工具,高房价透支了普通民众大半辈子的收益,企业员工的居住成本,就是企业用工的工资成本,高房价已成为民众与企业不可承受之重,公有制土地资源的配置低效浪费又显失公平,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