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3-25 | 來源: 鄉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綠皮書 | 字體: 小 中 大
看了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很多人都喜歡那段吃炸雞的場景——
富裕的黑人鋼琴家Donald Shirley,雇傭了貧窮的白人司機Tony Lip,開車去美國南部巡演。
旅途中,兩人卸下心防的第壹步,就是Tony買來炸雞全家桶,盛情邀請從未吃過炸雞的Donald嘗嘗:
Donald傲嬌地聲明,黑人“並不都愛吃同樣的食物”,但最終還是翹著蘭花指接過雞肉,學著跟Tony壹樣,咬下金黃爽利的脆皮。
嗯,大部分人都看得很開心,除了Donald Shirley原型人物在現實中的家人。
《綠皮書》上映後,他們公開指責這部電影“充斥著謊言”。“Donald Shirley此前壹定吃過炸雞。”他們說,“他不需要壹個白人去慫恿他吃炸雞。”
為什麼炸雞被視作“黑人的食物”?
為什麼他們對炸雞如此“玻璃心”?
我們今天不評價《綠皮書》這部電影,只想從不壹樣的角度,聊聊歷史上真實的黑人與炸雞。
炸雞與美國的淵源,始自17世紀。
殖民者在這片土地上開辟了種植園,生產高利潤的煙草、棉花和谷物。與此同時,奴隸貿易者在非洲大肆“捕捉”黑人,源源不斷運往美洲,為種植園提供廉價勞動力。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