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3-27 | 來源: 專業電影評論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綠皮書 | 字體: 小 中 大
“保持尊嚴,才會贏得真正的勝利”
《綠皮書》是由彼得·法拉利執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裡主演的電影,奪得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3項大獎,豆瓣評分8.9。
講真,剛開始看到電影海報的時候,粗心的我把名字看成了“綠皮車”,然後順理成章的猜測應該跟旅行有關,綠皮車自駕游。
不過,影片的內容確實是跟旅行有關。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士雇傭了有種族主義的意大利移民做司機,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做巡演。在壹路南下旅途中,兩個原本相互看不上眼的人,在不斷磨合互助的過程中,漸漸相互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很多人會將這部片與2011年上映的法國喜劇《觸不可及》作比較。因為,兩部影片相似度很高,都是講身份反差大,膚色不同的兩人,打破世俗觀念,建立友誼的故事。而且兩部影片都是根據真事故事改編。
圖為《觸不可及》
圖為《綠皮書》
雖然都是溫馨感人的喜劇,我覺得《綠皮書》還是和《觸不可及》有很大差別的。不僅是某些網友所說的“膚色身份互換”。《觸不可及》中兩個主人公年齡、種族、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看似觸不可及,但是骨子裡確是同壹類人,都是追求刺激,不甘平庸的挑戰者。
《觸不可及》電影的主題是謳歌友誼,更多的突顯貧富差距,兩人身份上的差異,在表達種族平等的內容上遠不如《綠皮書》深刻。
《綠皮書》對如今白人至上主義復辟的美國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影片中雇主謝利博士壹開始就像國王希望面試了種族主義者托尼,這讓托尼很詫異,畢竟在他眼裡的黑人必須貧苦。壹開始,為了錢托尼“忍辱負重”為謝利博士工作,照顧他的起居。托尼的妻子都覺得托尼很難完成這項工作,畢竟他是連黑人用過的杯子都要丟掉的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