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19-07-01 | News by: 年糕妈妈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啃老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千与千寻》在国内上映超过一周,票房已破3亿。距离这部电影第一次在日本公映,已经过去18年,我们编辑部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年少之时。
当时看到的,只是一个单纯的成长故事:10岁小女孩千寻误入神隐之境,身边的父母因为贪吃变成猪,她独自一人踏上救赎之路。
如今带着成年人的心智来看,电影的奇幻瑰丽里,杂糅进了很多当时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在今天的中国一一得到映射,比如大家热衷讨论的环保、经济泡沫、过度工作带来的灵魂空虚等等。
今天想讨论的,是在这种种之外,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话题:巨婴。
1
巨婴这个词,在2018年入选了网络十大流行语,我们已经习惯用“巨婴”来形容心智不成熟的成年人。
《千与千寻》的重新上映提醒了我们,正是这部电影第一次描绘且定义了“巨婴”。
电影里,为了救父母,千寻必须在招待各方神明的澡堂“油屋”里找到工作,她去找油屋主人汤婆婆求情,僵持不下的时候,震耳的啼哭响起。
这是汤婆婆的孩子坊宝宝第一次侧面出现。
▲千寻第一次遇到坊宝宝,只看到一只硕大的婴儿的脚踢坏了门。
他的啼哭,纯然是个婴儿,啼哭里传达的情绪我们都不陌生:睡醒了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他要被关注、被抱在怀里哄逗喂奶,要人夸他是“乖宝宝”,一刻都不能等。
每个婴儿,都觉得自己是个全能的神,全家人围着自己转,能用啼哭换来一切。
▲凶神恶煞的汤婆婆却轻声细语地哄着房间里面的坊宝宝:乖孩子,乖~
慢慢的,婴儿长大,从家庭生活里、幼儿园的操场上、同伴的交往中和家长的引导里,他需要经历那个“走下神坛”的过程,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开始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