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7-10 | 來源: 芯選Watchoosy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
這幾天最火的網劇非《長安拾贰時辰》莫屬!
《長安拾贰時辰》改編自同名小說,雖然故事背景在遙遠的唐代,但作者馬伯庸描述的感覺非常現代。講的是發生在古代大都市長安的“反恐”故事,由雷佳音飾演的首都“刑警隊長”早已經被判了死刑,他和壹個官贰代攜手,粉碎來自於境內外的“恐怖分子”的驚天陰謀,從而拯救整個國家。而這件故事,發生在短短的壹天之內,也就是12個時辰,於是取名為《長安拾贰時辰》,不少朋友也俗稱《長安反恐24小時》。
按照大部分人的思維來講,發生在唐代的故事肯定不會出現鍾表。但實際上,這部電視劇中出現了壹些“計時儀器”,也就是現代鍾表的前身。芯選Watchoosy作為壹個鍾表媒體,今天就來和大家扒壹扒《長安拾贰時辰》裡面都有什麼鍾表?
《長安拾贰時辰》原著小說把故事情節做了美劇式的切割,每半個時辰為壹章,壹共24章。所以在電視劇每集的開頭,都以“日晷”作為劇情的進度提示。
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最早的來源就是太陽,日升日落,周而復始。在現代機械鍾表沒有發明之前,古代人民最重要、最直接的計時儀器就是“日晷”,讀音[rì guǐ]。
“日”指“太陽”,“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為“太陽的影子”。在壹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晷針,其所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移動,對照晷盤上面的刻度,即可讀取當前的時間。
關於“日晷”,中國最早的可靠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於594年(隋開皇拾肆年)發明的短影平儀。
雖然看上去簡單、可靠,但日晷也有兩個巨大的缺點。第壹,晷針與地平面的夾角必須與當地的地理緯度相同,並且正確指向北極星;第贰,日晷必須依賴日照,不能用於陰天和黑夜。
於是在《長安拾贰時辰》又出現了壹種非常重要的古代計時儀器“水鍾”。反恐局“靖安司”的大本營裡面就有這樣壹台巨大的設備,甚至其還有壹位專門負責的報時人員,官職為“司天台報時博士”。
“水鍾”的原理也非常地簡單,就是依靠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劇中也出現了幾次“水鍾”水滴滴落的特寫鏡頭。
壹個木桶,底部打壹個小洞,水滴落的速度並不是勻速,而是先快後慢,因為水位線越高,壓強越高,流速越快。如果這樣,就只能記錄壹桶水滴落的全部時間,不能詳細區分壹段時間。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古代的匠人采用了兩種方法。第壹是將木桶做成圓錐形,這樣可以利用水量補充水壓帶來的影響;
第贰則是采用更多的木桶,壹層疊壹層,使最下面壹個木桶始終保持壹個水平線,進而保證水壓盡可能不變,即水滴落勻速。
而這種則是中國古代最常用的高精度“水鍾”模式,《長安拾贰時辰》劇中這架水鍾高度驚人,同時顯示時間的浮標上面的刻度是均勻的,因此很大程度就是采用“多層”結構。
除了“日晷”和“水鍾”,《長安拾贰時辰》劇中還出現了壹種古代計時儀器“火鬧鍾”。
香燭本身的“燃料”數量已經確定,在燃燒時,只要周圍環境變化不大,香燭燃燒的速度也就基本相同。於是在香燭上放置絲線,絲線壹段為鈴鐺。每當香燭燃燒壹段,就有壹個鈴鐺掉落,發出聲響作為提醒。
因為在室內,所以劇中的火鬧鍾並沒有加蓋,如果處於室外,增加壹個蓋子就可以減少風對香燭的燃燒加速。
《長安拾贰時辰》提到的這些“計時儀器”雖然都可以記錄時間,但多多少少都存在限制,受外界幹擾的程度比較大。直到1583年,伽利略發現了鍾擺的等時性,現代鍾表得以誕生和大發展.......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