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7-10 | 來源: 轉角24小時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只能說我自己是幸運的。」圖為瑪雅(常玉璐)。 圖/Melissa Ludtke
圖為紀錄瑪雅母女的傳記作品《似曾相識的家》,後來2015年時,瑪雅回到自己當初被領養的孤兒院探望。右為瑪雅的母親梅麗莎的著作《On Our Own》,談自己的收養經歷。 圖/《似曾相識的家》、《On Our Own》
其他有名的例子,諸如美國女子體操運動員摩根.赫德(Morgan Hurd)、影星梅格萊恩(Meg Ryan)的養女黛絲(Daisy);還有壹對雙胞胎姊妹分別被美國家庭收養10年後,在美國節目《早安美國》(Good Morning America)中相認的故事。
若在網路上用中英文關鍵字「美國收養中國兒童」(adoption from China)搜尋中美網站,可以發現壹些有趣的現象。美國會連結到琳琅滿目的收養仲介網站,內容滿是陽光下滿臉笑意的白人父母,抱著黃皮膚、黑頭發 (有些外觀可看出是唇顎裂或唐氏症等特殊需求) 孩子,在家門口或到中國旅游的影音;或是養父母分享著擁有中國孩子的喜悅感動、機構在解釋收養目的時也常會出現「愛」(love)、「拯救」(life-saving)等文字。
而中國的網站則會出現「為什麽美國人特別喜歡收養中國孤兒」、「中國棄嬰被寵成了美國小公主,領養前後變化讓網友淚奔」或「遭棄中國女童被美國夫妻領養後回鄉尋親」等討論文圖或影片。
若在網路上用中英文關鍵字「美國收養中國兒童」(adoption from China)搜尋中美網站,美國會連結到琳琅滿目的收養仲介網站,內容滿是陽光下滿臉笑意的白人父母,抱著黃皮膚、黑頭發 (有些外觀可看出是唇顎裂或唐氏症等特殊需求) 孩子,在家門口或到中國旅游的影音。 圖/IAD
這些內容表示美國人「有愛心」,所以願意收養中國「孤兒」、「棄嬰」、「殘疾」;而這些孩子是「幸運的」,再搭配上燦爛笑容的身心障礙孩子圖片。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長大後願意「回去」中國,拜訪小時候住過的兒童福利院與周遭環境;或者張貼尋親啟示,找尋自己的親生父母。這樣願意「原諒」親生父母過往遺棄,還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情懷,更是「尋根」、「不忘本」的好典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