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07-24 | 来源: 飞慕课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邓超 | 字体: 小 中 大
小飞老师说:
周末,姐姐带小外甥去看了邓超新作《银河补习班》。
电影讲述了父亲马皓文,将自己成绩垫底的儿子马飞,在半年内培养成尖子生,最后成为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故事。
小外甥全程看得很专注,回到家以后,他躺在床上若有所思。
姐姐担心他没有洗漱就睡着,于是来他房间提醒他:
“昨天你就是这么睡着的,也没刷牙。晚上刷牙很重要,吃了一天的食物残渣都留在牙上,这么睡一夜对牙齿伤害……”
没等姐姐说完,小外甥打断了姐姐。
“妈妈,你太唠叨了。”
“你像马飞的爸爸一样,跟我说一句‘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决定’,可以吗?”
小外甥说完起身去刷牙,姐姐红着脸站在门口。
以上,引发了我的思考。唠叨再多,有用吗?
《银河补习班》中,马飞被那种我们很熟悉的“妈妈式唠叨”,催促着长大。
他做着班里的垫底,生活枯燥、毫无希望,也没有转机。
爸爸的出现,为马飞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新鲜血液。
马皓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不唠叨。
一次,马飞问爸爸:“爸爸,我可以不睡觉吗?”
爸爸说:“你自己的事情不用问我,你自己决定。”
马飞的眼睛亮了,他第一次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掌控感,学习的劲头也提起来了。
如果换成我们,被孩子这么问,会怎么回答?
“明天还上学呢,不睡觉想干嘛?”
“熬夜对身体不好!小心长不高!”
“想看书就看吧,把灯打开,十一点之前必须睡觉啊!”
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爱,到了嘴边往往变成了唠叨。
而孩子该不听话还是不听话,唠叨甚至起了反作用,让孩子更加叛逆。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解释,就是“超限效应”,即指:人接受的刺激过多、过强、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逆反的心理现象。
所以,想要和孩子的相处更轻松一点,不如先让自己停止令人焦虑的唠叨。
学着像马皓文一样,说句: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决定。
没有了唠叨,教育真的会更轻松一些。
把说给你听,变成做给你看
不唠叨,绝对不等于什么都不做。
当马飞遇到困难,想要放弃努力的时候,马皓文什么都没说。
随后他朝那群要赶走他们的人大喊:我马皓文,永远都不认输!永远都不认输!
儿子从爸爸的坚持中,学习到了一件事:永远都不认输。
于是第二天他给爸爸写了纸条:
这个父亲,一言不发地用行动教育了自己的儿子,效果比做一小时演讲还给力。
我们常说,育儿先育己,但到了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忘了这个道理。
我们倾注所有精力到娃身上,却从来不反省和提升自己。
我的大学同学安安,曾讲起她在育儿过程中的改变:
两年前,她是一位新晋妈妈,在有孩子前,她没有读书的习惯。
一次在家看娃,她刷手机的时候,孩子便爬过来抓住妈妈的手机,想要一起看。
安安拿开手机,把各种玩的、看的递给孩子,可孩子依旧要妈妈的手机。
最后她把手机藏了起来,拿起桌上的杂志,于是孩子就伸手抓妈妈的杂志。
安安这才意识到,娃并不是对手机有别样的青睐,而是妈妈做什么,他就想做什么。
从那以后,在孩子面前,安安更多的是在读书。
安安认为:即使孩子还小,没法阅读文字,但大人的行为,是对孩子无声的影响,自己一定要做好榜样。
那些对孩子唠叨“快去学习!”,然后转身打麻将的父母,其实从来不懂教育。
以身作则的父母,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
与其唠叨,不如“引诱”
我们总是忍不住唠叨孩子:多看看书吧,去学习吧,认真听老师讲课吧。
我们恨不得孩子的爱好是学习,娱乐活动是读书、练字、背古诗。
我们也都幻想过:如果孩子能把玩的劲头放在学习上,那岂不是北大清华随他选?
但任凭我们怎么苦口婆心,都改变不了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的事实。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马皓文凭借“连通器原理”,在工地上成功地找到了水平爆破点。
随后对儿子说:这叫连通器原理,如果地面是水平的,那么水管里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你上初中就会学到。
马飞第一次感受到物理的魅力,知道了他学的知识,原来这么有趣。
正如电影展示的,许多知识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
我们大可将生活中有趣的小知识,和孩子一同分享。
后台有一位宝妈,就讲述过相关的经历:
有一天,厨房里烧着水,因为宝妈回房间收拾屋子,不小心忘了烧水的事,等想起来,水已经快烧没了。
孩子正巧这时候走进厨房,棚顶凝结的水滴滴在了他的脸上。
他问妈妈:为什么棚顶会有水?
妈妈便趁着这个机会,给孩子科普了水蒸气遇冷,“液化”的过程。
孩子觉得很有趣,让妈妈再多讲一些,于是这位妈妈,便从“蒸发”一直讲到了“升华”。
学习可以是有趣的,但是强硬地灌输知识,任谁都会觉得厌烦。
好的教育,是立足于生活,帮助孩子发现知识的魅力。
最差的选择是“唠叨”
最优选择是“尊重你”。
但凡唠叨的家长,无论大事小事,都可长篇大论。
但很多时候,大事小事都不该我们来定夺,尤其是孩子的梦想。
堂弟今年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他因为父母的各种“为你好”的“建议”,哭了好多回。
他从小喜欢文学,看过很多书,自己对这方面一直很感兴趣,他想报汉语言文学,将自己的兴趣发展下去。
这时父母像两只拦路“老虎”一样站出来,轮流做说服工作:
“学医吧,医生赚得多,又能方便家人。”
“工程师也不错,发展前景好,就业不担忧。”
“学文学有什么用?你看你姐,学了文学以后,去出版社当编辑,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堂弟在他们轮番轰炸下,流着眼泪说:
“当初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你们说理科发展前景好,磨我报理科,我听了你们的。这次是我一辈子的大事,我说了算,你们什么也不用说了。”
最后堂弟哭着坚持了自己的梦想。
以后的日子,他必定还要承受父母无尽的唠叨,在这一次次的唠叨中,他的父母得到的,只有儿子一颗逐渐凉掉的心。
我们经常因为自己是家长,就以爱的名义,过分干预孩子的人生。
与这相反的,马皓文指引儿子寻找梦想,尊重儿子的梦想,并鼓励儿子向梦想努力。
全过程没有一句唠叨!
最终,儿子在父亲的鼓励和尊重下,成为了航天员,飞向了太空。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相信,我们孩子的梦想,也同样能开花结果呢?
最好的教育,永远不是靠嘴皮子唠叨出来的。
教好孩子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要用心。
希望我们都能用走心的教育,代替无限的唠叨。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充满爱的“银河补习班”。
今日话题
在你唠叨的时候,你的孩子是什么反应的呢?
在留言区告诉小飞老师吧!
猜你还想看
无能的父母,只会逼着孩子认错
你以为名校在挑孩子?不!其实是在挑父母
父母不该禁止孩子玩手机,原因其实很简单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