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10-24 | 來源: 膠片罐頭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飲食健康 | 字體: 小 中 大
火鍋下肚,暖過秋褲~對於不愛穿秋褲的我來說,沒有什麼比呷壹頓火鍋取暖來得更實在!無論是清湯銅鍋涮羊肉,還是紅湯麻辣九宮格,燙卷的灰白色肉片散發著誘人芳香,戳進麻醬和油碟裡狠狠壹旋,入口的壹瞬間:灑家這輩子值了!!
對於火鍋發燒友們來說,涮不同食材有著不同的時間要求,比如機器片的薄肉片,下鍋燙變色了就能撈;手切肉片要煮夠10分鍾;毛肚和鴨腸柒上八下、叁搖叁擺口感最彈脆;豆制品要煮2~3分鍾;青菜類壹燙能能吃......,可有些朋友為了圖“鮮嫩”,根本不會嚴格參照這種食材涮燙時間,常常用筷子夾著肉片在滾開冒泡的湯水中敷衍地劃拉幾下,表面稍壹變色立馬就往嘴裡塞,壹邊嚼壹邊嘖嘖稱贊:真~嫩~啊~
But,這位親,你知道你這樣吃肚子裡得有多少寄生蟲嗎?
那麼,涮肉時到底應該涮多久才最合適呢?畢竟大多數人都是憑經驗判斷和肉眼識別,常常會出現“時間短了肉沒熟,燙太久又不好吃”的情況,當然,你可以遵循“食物涮燙時間表”,但這也也是種經驗推算,沒有精確到具體數值,所以化學黨們本著科學第壹的原則,為廣大火鍋黨們解答了“涮火鍋食物究竟該加熱多久”的問題,可以省略過程拉到最低查看結果哦~
—————————————— 這裡是科學研討分割線 ——————————————
山東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兩位同學通過構建數學模型,將火鍋加熱食物的問題轉變為壹維方向或者徑向的非穩態傳熱過程,借助物理化學原理對片狀和球狀食物的傳熱過程進行了討論,經計算發現:1.8 mm 厚的肉片在沸水中加熱15 s 時,其中心溫度即可接近100 oC;而對於直徑2.6 cm 的肉丸,其中心溫度接近100 oC 需要8 min 以上。
作者設計了片狀食物傳熱和球狀食物傳熱的簡化數學模型,分別對應肉片和肉丸來進行計算,不考慮低溫烹飪下口感和營養方面的問題,以傳統的加熱方式,即接近100 oC 的高溫為加熱終點。片狀食物的傳熱
把肉片看作是壹個薄板,因為相較於肉片的長度而言肉片的厚度很小,在相同的時間內,沿肉片長度方向的傳熱相較於寬度方向的可以忽略。這樣,計算片狀食物加熱所需時間就轉化為沿著厚度方向,從肉片表面向中心傳熱的問題。
假設放入火鍋後肉片兩面受熱均勻,同時火鍋的高湯處於持續沸騰狀態,水的湍動程度很大,導致水的對流傳熱系數很高。為了簡化處理,我們近似認為肉片兩表面瞬間達到沸騰溫度。根據這壹假設,我們將肉片的加熱過程簡化為無限大平面的壹維非穩態傳熱問題,並建立如圖1所示的數學模型。
圖片顯示,肉片中心的溫度隨時間的延長迅速上升,在15 s 左右即接近100 oC。由於蛋白質變性需要壹定的時間,為了保證食用安全,將肉片放入火鍋中的時間不宜低於15 s。
球狀食物的傳熱
將魚丸、牛肉丸、蝦滑等球狀食物假設為理想球體。為了簡化處理,作者采用球坐標系,將其加熱問題等效為沿徑向導熱的非穩態導熱問題。設肉丸半徑為R0,初始溫度為T0,肉丸放入鍋中瞬間其表面溫度即等於鍋內溫度Ts,且加熱過程中鍋內溫度Ts 保持不變。由於加熱是對稱的,為計算方便,我們取肉丸中心為坐標原點。於是熱傳導方程及相應的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為:
由曲線圖可知,將肉丸放入沸騰的火鍋中,161 s後肉丸中心的溫度僅能達到45 o C。據文獻報導,把肉丸放入煮沸的湯鍋中,約2 min後肉丸浮起,此時其中心溫度僅為45.4 o C ,這與我們的計算結果比較壹致。這表明以肉丸浮起判斷生熟並不准確。為了達到滅菌效果以保證食用安全,肉丸的中心溫度應接近100 o C,這意味著肉丸加熱時間應延長至8 min以上為宜。
—————————————— 這裡是科學研討分割線 ——————————————
通過化學黨的計算表明,1.8毫米厚的肉片須加熱15秒才能熟,有些被定義為“柒上八下”的食材,這種涮燙方式其實時間過短,會導致肉片表面溫度降低不利於煮熟,食用存在安全隱患。
而直徑2.6厘米的肉丸,雖然煮約2分鍾左右即可浮於湯面,但想要完全熟透需持續滾煮8~10分鍾以上才能保證食用的安全性,所以“肉子類食物浮起來就代表熟了”的觀點是錯誤的,你學到了嗎~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