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11-03 | 来源: 蜘蛛小墨通识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高晓松 | 字体: 小 中 大
最后,更是毫不留情地撂下一句重话:
“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而是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 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你的教育?”
梁植淘汰,悻悻离开。
让高晓松愤慨的,几代清华人之间的精神传递,传到了这一代,他们竟然如此浮躁和功利,无论你多么慷慨激扬,热泪盈眶的讲人生理想,他们最后只关心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是去国企还是外企。
3、真正的名校学生应该是什么模样
钱理群教授说过: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
清华学霸梁植学富五车,学历吊打众人,却只为了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工作,温饱自己的胃。而在上个世纪国难当头的清华学子,又有着怎样的情怀?
回到1925年左右,当时清华研究院享誉中外,而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四大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格,每一位都是才高八斗、德才兼备、国之栋梁。
当时的李济27岁,李济排列第五,是最年轻的讲师,仅仅五位学者,就组成了这个举世无双的团队。
当年,李济27岁,与梁植同岁,他以《中国民族的形成》这篇凝聚三年心血的论文,获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他旋即收拾行装,踏上了归国之路。
从徐志摩在哥伦比亚给李济的信中可以看出,这个被徐志摩称作“刚毅木内,强力努行,凡学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的老兄,心中装填的是“新文化,科学救国,振兴民族”等一类的理想和抱负。
若干年后李济说:“那时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地呆下去,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我就是在当年这种留学风气之下,选择了我所喜爱的学科——人类学。”
那时的清华学子,各个胸怀大志。
反观如今这个时代,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未来,毕业后是进国企还是进外企,一个月拿多少money......
如何改变这种风气?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仅仅获得知识是不够的,他们还应成为“全人”。
他提出,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养。这种教育,它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整个人的教育,是一种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
其实,蜘蛛小墨推行的通识教育就是以培养全人为目的。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高尚和人格完整的人。
毕竟,独立完整的人格是基础,否则读再多的书也只是白搭。
最后,希望所有学子铭记读书的真正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