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9-11-15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影 | 字體: 小 中 大
阿樹樹
《小丑》(Joker)這樣的電影是迷人而危險的。
它描寫了壹個社會邊緣人變成精神病患者的過程,壹個最初思維正常的底層人士,如何在周遭人群的逼迫和嘲弄下,最終成長為充滿暴力和煽動性的反社會者。
假如在生活中遇到真正的精神病患,大多數人都是避之唯恐不及的,生怕因為他們無邏輯的行為卷入麻煩之中。但是在電影世界裡,當我們安全地觀察這些病人時,我們會意識到他們的思維其實也有很多正常的部分。
至少,沒有人天生是精神病,從思維正常,到產生怪異的想法,變成真正得病需要醫治,乃至最後病重難治並危害社會安全,是有個緩慢的時間過程。當近距離看到這個變化,思維正常的觀眾,會因為影片創作者的引導,不得不去思考壹些平時我們不會去想的問題:
我們生活的這個現代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究竟怎樣做,才能預防和轉變,不讓壹個人,壹群人,壹點點變得瘋狂,最終成為暴力的反社會者?
他們,甚至包括我們自己,該如何看待和承受這個社會的種種壓力和不公?
更進壹步的,觀眾甚至會開始思考:當少數思維特異的人再也無法認同社會主流思潮,大部分人群就會把他們定義為“怪異”和“反叛”。然而誰又能證明,真正“瘋狂”的不是我們,而是他們呢?
這些思考,會讓人深深地感到不安。
魯迅先生的第壹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描寫的也是同樣主題:壹個敏銳的,不去學著和周遭中國人壹樣麻木,真正有反思意識的“人”,該怎麼才能忍受舊社會的黑暗,這樣糟糕的世界?
小說中寫道:“我翻開歷史壹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肆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就像魯迅先生其他雜文和小說壹樣,好的作品,永遠不過時。幾拾年後再拿出來讀,仍然讓人觸目驚心。
就像《小丑》中的環境,我們可以認為它描寫的是漫畫世界中的哥譚市,可以認為漫畫影射的是美國的大都會紐約,但同樣可以認為其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是全球所有工業社會和人類現代文明的通病。
我們不再能簡單地定義“他們就是瘋狂的壞人”,我們開始思考沖突背後的原因。即使這些思考是不快的,但確是必需的。
當然無論引起了何種反思,“小丑”的行為本質上仍然是危險和反社會的。
即使小丑的反抗,誘因是其他人的壓迫,但這裡仍存在壹些基本底線不應該被突破:無論在何種壓力下,訴諸極端暴力總是不對的。當現有的社會秩序崩潰了,新的秩序還未建立起來,被無端卷入混亂和暴力的,真正受到傷害的,總是社會的大多數普通人。
《小丑》中刻意放棄了大部分正常人的描寫,在“小丑”眼中,社會只剩下為富不仁的富翁,虐待孩童的母親,卑鄙下套的同僚,惡意嘲諷的媒體人,暴力相向的路人,都是些心懷惡意針對自己的壞人。唯壹正常的普通人,關心自己的,還是壹個形體變異的侏儒。
這幾乎是影片中唯壹被卷入暴力,差點無端被傷害的普通人,事實上卻代表著社會暴力行為中真正被波及到的大多數。
在敘事上,影片為了強化立場,把大部分角色描寫成“正常的惡人”,而把主角小丑描寫成“善良的瘋子”。如果壹個社會是這樣,當然必須要改變。於是“瘋子”就成了真正的英雄。
這種簡化,不是影片的錯誤。就像所有商業大片都把角色簡單區分為“正義的好人”、“萬惡不赦的敵人”壹樣,這就是戲劇的本質。但它仍是簡化,不代表現實的全部。
影片的危險在於這種簡化,似乎認同了小丑的某種瘋狂立場。觀眾應該有所辨別。
但迷人的是,這種簡化和概括,卻也並未脫離現實,甚至相當犀利地還原了現實中人與人的真實沖突。影片中的大部分壞人,在生活中我們都能找到類似的原型。而這些“惡人”,有的受到懲罰,有的仍然在社會中暢行無阻,這確實是最令人無奈的那部分現實。
更有趣的是,這種簡化,最初是來自於DC漫畫。漫畫中的小丑,是蝙蝠俠最主要的對手,壹個精神分裂的反社會者,完全缺乏傳統反派的權力和野心,只想破壞現有的社會秩序。漫畫中幾乎沒提到他的出身和他的日常生活狀態,於是我們也無從了解,小丑的反社會思維是從何而來的。
《小丑》中,“小丑”成為了真正的主角,我們得以走近這個人物,了解他的日常和內心,明白了正是社會中種種令人不安的現實,最終塑造出了這個反社會的暴力分子。這樣的人物,會讓觀眾產生同情,不再單純只是“反派”;最後,當小丑開始殺人和暴力反抗時,真正成為了“反派”,我們又會感到不寒而栗。
這種微妙的情感變化,沖擊著觀眾,讓人難以釋懷。好的改編,總是依托於原著的精神內核,卻加上了種種現實描寫,能讓觀眾更為理解原著和我們生活的這個真實生活的關系。這樣的改編,也讓觀眾欽佩主創人員的創作能力:看起來差不多的魔術手法,原來他變出的是完全不壹樣的東西。
這些藝術創作上的迷人之處,使《小丑》即使不是傳統的商業大制作,也成為了今年最受觀眾熱捧的壹部電影,並獲得了2019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獅獎。
著名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前不久剛剛批評過大制作的漫畫電影,認為它們不是“電影”。事實上其他演員,包括鋼鐵俠的扮演者小羅伯特·唐尼,也表達過類似的擔憂:
審美過於壹致的漫畫英雄電影,弱化了電影中的人物塑造,也減淡了對現實世界的批判。對於影片的創作者來說,漫畫電影大多只是娛樂大眾的產物,而不是藝術的表達。
《小丑》,植根於漫畫世界,卻做了最為藝術性的嘗試。特別其中向馬丁·斯科塞斯40年前的老片《出租車司機》的致敬,無論是主角自我毀滅的傾向,扣動扳機的手勢,或是人物反社會的精神內涵,都是經典電影的壹次重現。這暗示了電影人即使在商業電影大潮的裹挾下,仍然在試圖進行藝術表達的壹種努力,也暗示著從漫畫電影中可能尋找出壹條新的創作道路。
挺有意思的壹點,是《出租車司機》中的主角扮演者羅伯特·德尼羅,在《小丑》中扮演了主角成長道路上最大的“敵人”。這種致敬,暗示了壹種電影人同人創作的內在趣味,是電影藝術工作者的某種精神傳承。
“司機”和“小丑”
除了主題和藝術性,還不得不強調壹下影片主角的表演。
傑昆·菲尼克斯不是商業壹線演員,卻是壹位相當特別和出色的演員。演員纖瘦到扭曲的形體,與現實中小丑類似的舞台表演方式,具有表現主義傾向的肢體動作,無不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壹般電影的表演是細微而寫實的,具有人物特征,但太刻意就會顯得虛假。但是作為本片的主角來說,在寫實與突出的轉化中,現實與瘋狂的邊界漸漸變得模糊,反而塑造出了這個讓人難忘的怪異人物。
這也是電影世界近幾年千篇壹律的“英雄表情式”表演後,難得壹見的舞台化表演風格。當然,這個表演空間是影片主題和導演給予的,如果沒有那些大段的、甚至不推動劇情發展的表演段落,那麼演員也沒有可以施展演技的空間。
在誇贊主角的同時,也別忘了這是影片的藝術特征之壹:追求戲劇藝術的表現風格,刻意減少電影的現實擬真感。
也許《小丑》還稍顯沉悶,也許劇情也沒有太過驚人,但本片仍然是近幾年少有的壹部電影佳作。對於電影世界來說,它重新回歸了電影的想象力、表現力、表演性。在這個越來越被爆米花漫畫世界霸占的世界上,努力向觀眾展示著電影藝術的本源魅力。-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