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2-18 | 来源: 财经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新冠疫情 | 字体: 小 中 大
张旭入城时被相关人员拦下,工作人员问她回去做什么?“我是护士,我必须要回去。”她答。
医护人员对生命的责任感超出了对未知的恐惧。对许多普通武汉市民,去留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即使疫情严峻,武汉也仍然是他们的家。
1月23日凌晨,王琛从武汉开车前往湖南衡阳出差,在路上收到了武汉即将“封城”的短信通知,他立刻掉头返回。王琛经营一家珍珠岩工厂,厂址在河南信阳,距离武汉200公里,一年的营收超过1亿元。
王琛回来,是因为放不下家里人。他还想为抗击疫情做点事情,后来他加入了首汽约车在武汉的志愿者司机团队,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出行服务,包括运送物资、接送医护人员。
回到武汉后,王琛发现多数超市的蔬菜、84消毒液已被抢购一空;等待加油的汽车排了一条街的队;而发热门诊已经人满为患、一床难求。
《财经》记者在“封城”当日曾致电武汉所有定点医院,包括第一批的3家医院:汉口医院、红十字会医院、第七医院,以及第二批的4家医院:第四医院西区、第九医院、武昌医院、第五医院,只有红十字会医院尚有床位,其他定点医院各自的几百个床位都已住满。
2020年2月6日,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的隔离病房。摄影/陈卓
医疗防护物资严重不足是当时武汉各医院的普遍问题。第三医院成为定点医院时,没有储备足够的防护物资,《财经》记者1月23日下午电话联系该医院时,医生只有少量口罩、医用帽,几乎没有防护服和护目镜。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则称,医生只有外科口罩可以用,没有隔离衣。只有发热门诊和隔离区有N95口罩,他们正在等待物资支援。湖北省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告诉《财经》记者,原本与疫情毫不相关的眼科诊室,已被开辟成隔离带,住满了感染的医护人员。
但医院未曾料到,一床难求、物资紧缺的难题延续了更长时间。
1月23日下午,武汉下起了小雨。市民周学下楼买药,发现药店已经关门。但他家楼下的棋牌室仍然热闹,人们豪爽地推牌,几乎没有人戴口罩。
当时周学想的还是何时举报楼下的棋牌室,春节之后何时上班。但之后的三周对他而言却无比漫长——父亲因为感染新冠病毒重症住院,奶奶没能挺过去,已经去世。
武汉“封城”后,湖北其他城市陆续“封城”。截至1月28日晚,除神农架林区外,湖北各市均在不同程度上暂停了火车、民航等对外交通以及市区公共交通。
最初,很多市民认为,这只是一场被打断的春节。直到“封城”后,爆发的病情和停摆的交通设施提醒市民:无论是医生、病患、司机还是其他城市中的平凡一员,灾难对所有人都极其公平,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随后的事态表明,封锁武汉很大程度阻止了病毒向全国、全球蔓延。但对于武汉来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三周后,它已经不堪重负。隔离对社会运转带来的影响太大,很难长期坚持,但新冠病毒的不可知和不确定,又让人们必须坚持。
截至2月14日,武汉“封城”已经三周,政府投入了大量物资、人员和资金,但医疗体系仍在努力追赶不断攀升的病患;尽管已经封锁了机场、高铁、国道、省道、村道,但还是有人有办法避开封锁与家人团聚;尽管人们想方设法募集口罩、防护服和护目镜,依然有大量医护人员缺乏基础的防护装备;尽管舆论和专家都在强调这次疫情的高传染性,依然有无数勇敢者自愿前往一线支援抗疫。
奋力求救、守望相助的市民
“封城”后,还有900多万市民留在武汉。2月14日数据显示,武汉累计确诊37914人,病亡1123人,相当于每240人左右就有一例确诊患者。-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