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2-18 | 来源: 财经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新冠疫情 | 字体: 小 中 大
“封城”之后,武汉几成空城。《财经》看到,整座城市的主干道上很少有车辆,最繁华的中心景点也见不到车和人,只有120急救车在家庭和医院之间穿梭。在这座空旷的大城市里,人们囤积着食物和药品,在家里隔离。
家住武汉黄陂区六指街某村庄的冉女士,已经两个星期没有吃到新鲜蔬菜了,她每天吃的是腊鱼腊肉,“太油腻了”。为了吃到蔬菜,她打过社区、街道甚至发改委的电话,最后向媒体求助。
蔬菜供应点在街道,冉女士说很多居民不敢坐应急车过去,因为听说车里载过发热病人。快递也送不进来,更别提同城配送,冉女士希望蔬菜供应下沉,但街道回复说:“没有办法”。
沈先生在中南医院附近几公里处开了一家牛肉汤店。他是河南信阳人,本来准备大年三十晚上回老家,但是封城了,只好和家人留了下来。前几天,他重新开了外卖店,因为外卖平台突然“不抽点”了。
每单能“赚几块钱”,但得冒很大的风险。沈先生安了两道门,把外卖放到门外的箱子里,全程戴着口罩和一次性手套。系统还自动把来自医院的订单都划掉了。
普通人的日子太窘迫了。“封城”后,客人没了,原来的几十份订单掉到只有几单。要钱的地方却到处都是。每天几百块钱的房租、欠下的贷款、开店前期的20万元成本、一家人的吃吃喝喝……他刚交的几万元房租还是从别处借来的。
此前他一直在江苏做生意,经朋友介绍,几个月前才来武汉,没想到遇到疫情。经济压力之下,沈先生顾不得害怕了,他只希望能尽快回家,“以后再也不敢踏入湖北(做生意)”。
如果说,生活用品的紧缺只是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准,面对急速蔓延的疫情,整个城市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则可能是致命的。
刘白的婆婆是一位癌症患者,本来大年初七(1月31日)要去武汉人民医院治疗,现在却无限延期。有限的医疗资源几乎都集中在新冠肺炎病人上了。和她婆婆一样的病人还有很多,有的身上插了注射管留置针,都要去暂时拔掉。
刘白说,婆婆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药也没有了,医生说没有办法,只能自己去找。她去了好多药房,才幸运地找到两盒。
她在2019年12月30日就买了第一批口罩,那时候病例少,且官方一直说可防可控,但是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来武汉调研后公开强调,“肯定人传人”,她才明白疫情的严重。
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称新型冠状病毒“肯定‘人传人’。”图/新华
小区会每天发体温排查表,下午发情况通报,刘白会去追问发热病人为什么还在家里隔离。冉女士反问《财经》记者,“不是说入户排查98.6%,怎么我们还没被排查?”
“医生明确说了,父亲是新型冠状病毒,但因为没有检测盒无法确诊。”孙晨在1月底对《财经》记者说。孙晨的父亲年前有些咳嗽发烧,家人没太放在心上。等到大年初二(1月25日),“封城”没几天,父亲就咳出了血。孙晨慌忙将父亲送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做检查,肺CT结果显示感染。
“我没有想到这件事情会落在自己家身上。”孙晨说,她的父母从来没有去过武汉的海鲜市场,只是在小区附近菜市场买菜。他们一家直到“封城”那天才戴上口罩。
孙晨父亲已经70岁,妈妈66岁,两人都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只能在家隔离。“我一定要把父亲送到医院病床上去。”孙晨说。
床位意味着什么?因为没有床位,家住汉阳的李开蒙眼看着父亲在家里艰难呼吸了一晚上,最终咽气。他的父亲生前是一位军队转业干部,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不幸去世后,殡仪馆的车过了十多个小时才到,他们也很忙,一趟得拉好几个。-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