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2-18 | 来源: 财经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新冠疫情 | 字体: 小 中 大
家在武汉的铁路职工陈力的奶奶,也因为没有病床,在汉口医院的门诊大厅坐了三天,最后没有撑住,抢救无效去世。
这些病人在病逝前并未确诊,因此他们不计入“确诊死亡”病例。
截至2月初,《财经》记者采访十多位身处武汉的病患家庭,多数家庭全家感染,相互搀扶着病危的老人、孕妇辗转各家医院,为生死一线的家人寻求床位。
据《财经》记者了解,一般只有两种路径可被收治入院。一是靠社区排队,病患先去社区交肺部CT、血常规报告,社区上报街道,再根据轻重缓急对接医院的新开床位,病人需要拿着住院单入院;二是去有核酸试纸的定点医院排队,48小时拿结果,确诊后就不能被医院拒收。
但在武汉紧急采取措施集中收治、放开诊断标准之前,这两条路径都不容易,每一条都可能是无尽的等待,都可能是生与死的煎熬。
2月1日,武汉市第五医院一位医生告诉《财经》记者,该定点医院就有大量拿着住院单排队等候,但因为床位紧张无法住进来的病例。
随之而来的还有试剂盒的假阴性问题。另一位定点医院的医生告诉《财经》记者,他们医院核酸检测的阳性率只有45%,病人要做好几次检测才能确诊。
疫情之下,特殊人群的收治也成了问题。一位住在武汉市江夏区纸坊机关幼儿园附近的孕妇家属告诉《财经》记者,家中孕妇怀孕8个月,最新诊断结果显示:双肺重度感染。
但定点发热门诊不收孕妇,门诊也没有胎心监护,区妇幼和省妇幼则不收发热病人。家人发微博求助几天后,1月31日他们得到了社区和区政府的关注,被社区车辆载着往返跑了几家医院,2月1日上午总算住进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
王明的父亲此前一直在华润武钢医院做定期透析。但自从父亲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这家医院拒绝了王明的治疗需求,“新冠肺炎患者只能到定点医院治疗”。但在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昌医院等定点医院,王明得到的答案均是“透析室已关闭”。
“还没找到能做透析的地方。”王明2月4日告诉《财经》记者,第二天(2月5日)就是最后期限。肾透析的倒计时比新冠肺炎更残酷,如果不及时透析,病人大量的水潴(组织间隙积水造成肿胀)留在体内,会危及生命。72小时内, 王明跑了20多家医院,几乎没合眼。
这一切困境在2月初迎来转机。
2月5日,湖北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全省特殊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救治定点医院的公示》,规定了孕妇、儿童及透析患者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后的定点医院。其中透析患者可选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武汉市普爱医院古田院区、汉口医院、武昌医院。
当天上午11点,经武汉市卫健委协调,他父亲终于入住了武汉市第九医院重症室。下午4点,医护人员向病房内推进一台透析机。“爸爸终于能好起来了。”王明说。
疫情之下,很难说哪个家庭更幸运。有时候,习惯于绝望,比绝望更为致命。《财经》记者在采访病患家属时,多次听到“社区不管、医院不收,救救我们吧,我们没有办法了!”
2月1日起,武汉市卫健委等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紧急行动,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开放床位,到设立方舱医院,床位问题得到缓解。此前淤塞的核酸检测也逐步放开。更为重要的是,实施“四类人员”集中收治的十号令。
“四类人员”分别是: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明确排除新冠肺炎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其中,重症的确诊患者和疑似患者必须入院治疗,而无法入院的需征用其他医院或酒店等集中隔离收治。规定还新增了发热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措施。
这些新举措得到普遍肯定,被认为是切断传染源、防止交叉感染的有力措施。
2月2日下午5时,罗忆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他重病多日而寻医无门的哥哥,接到了社区卫生站的通知,当晚可以入住集中隔离点。
但当晚8时,罗忆接到了社区卫生站司机的电话:“你哥哥需要离开集中隔离的酒店了。”他瞬间懵了。接着,发着超过39摄氏度高烧的哥哥被送回家,社区卫生站给出的理由是:高烧严重,隔离点没有医生和检测设备,无法接收。
到隔离点入住的人需先量体温,重症患者可能被劝阻进入。一位护士解释,因为酒店目前只是观察隔离点,不能打针不能吃药,“暂时没有抢救措施,如果患者自己觉得状况很危险,真的建议不要住”。对于隔离点没有安排好相应的隔离措施,罗忆觉得有些遗憾。
隔离点是有疑似症状市民的期望所在,那里能做核酸检测,还能避免家庭感染。但隔离点的安置情况决定了其能否完全、安全收纳疑似病患者,也决定了能否及时控制疫情传染源。-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