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2-18 | 来源: 财经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新冠疫情 | 字体: 小 中 大
自“封城”以来的三周里,刘梅先后经历了婆婆未确诊去世,大哥、二哥、丈夫感染无法住院,父亲肺癌买不到药,她对《财经》记者说过多次:“全家就我没感染,但我快要撑不住了。”
2月7日左右,随着武汉新建的多个方舱医院隔离点和数以千计的定点医院新床位投入使用,刘梅家所有的病患都得到了救治。如今,她又成为了社区建设的志愿者,积极检查小区垃圾消毒处理问题。
2020年2月5日晚9时,首批新冠病毒肺炎轻症患者陆续抵达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摄影/陈卓
武汉市民在这三周的时间里经历了太多。一些人对疫情一开始只有模糊意识,从没想到自己会亲历全家感染,甚至亲人离世。在与漫长而严酷的疫情抗争中,他们奋力求救,也守望相助。
抗疫漩涡中的医院
所有医院成了武汉最拥挤的地方。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2月3日表示,对抗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但这些目前在武汉都还做不到。
由于对病毒传染途径认识不全面,加之防护物资缺乏,大量医护人员被感染。他们不仅要救治病患,还得保护自己,武汉的医院已无秩序可言。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月11日,全国1716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冠肺炎,6人不幸以身殉职。“非典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多的医护人员被感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对《财经》记者说。
1月6日到17日,武汉市和湖北省“两会”分别召开。期间,除了1月11日武汉卫健委通报了41例确诊外,两个“两会”期间武汉市卫健委始终通报无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并表示“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
此时已有医护人员陆续感染。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的一位同事告诉《财经》记者,李文亮最早于2019年12月30日在微信群里提醒大家注意防护后,他们抓紧自费买了一盒N95口罩,但“第二天就买不到了”,医院防护物资准备有限,赶不上诊治发热病人的日常消耗。
1月12日左右,李文亮作为中心医院第一批感染的医护人员住进了病房。身为眼科医生,李文亮是在1月初接诊时被感染的。他在重上岗位之前,还曾因擅自警示疫情而受到武汉警方“训诫”。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副院长黄朝林对《财经》记者说,早期传染病专科的医护人员,可能防护做得比较好,感染人数少,但在非传染病科室,一些非发热病人可能也患有新冠肺炎,“由于早期医护人员对病毒认识不够,可能会导致部分感染”。
1月10日前后,中南医院收治了一位腹部不适的患者。彭志勇说,最早引发医护感染的正是这名腹病患者,他感染了相关的十余名医护人员,其中一名医生又将病毒传染给了家人。
一位120随车护士称,她曾在手术麻醉科给脑出血的病人做手术,病人术后才承认已经发烧一周,手术时,6名医护人员都没有做防护。
1月20日晚间,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表示,“肯定有人传人”,这重新定义了疫情的严峻程度。为应对发热病人“因无序就医带来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问题”,1月22日武汉市确定了“7+7”模式,即在城区7家大型医院附近,选择7家二级公立医院作为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专门收治发热病人。
医生李鹏正是在这天加入了其中一家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他对《财经》记者说,他接到通知时,医院名单已经对外公布了,“中间几乎没有准备的时间”。当天,大量病人涌入,医院要转移已有病人,还要做病房改造工作,手忙脚乱。-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