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2-18 | 来源: 财经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新冠疫情 | 字体: 小 中 大
“在插管麻醉前,她看着我们做准备,眼泪不停地往下流,那种恐惧让人看到心疼。”沈俊说,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医生都下了决心,尽全力救治所有病人”。
分离、紧张和悲痛,这些弥漫在武汉的情绪,都只能和疫情同时结束。失控和恐慌是常事,但不会是常态。在此之前,推动着这座城市向前的,是人类特有的责任感、对家庭的爱和希望的本能。
疫情考验下的举国体制
对于疫情防控,切断传染源是有效措施,但对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来说,“封城”的影响可想而知。不仅医疗物资紧缺,随着疫情蔓延,医院床位也跟着告急。
1月27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一份文件中提到,原汉南区人民医院的感染病区隔离病房床位一再超员,临床科室所收治的150余名患者,均存在新冠病毒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还有大量疑似新冠肺炎病人不能入住。
1月30日,江汉区上报武汉市政府,“恳请协调解决病人收治事宜”。尽管江汉区有四家定点医院,但截至当日仍有142例确诊病人无法收治入院。
1月23日、25日,武汉市政府先后决定建造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2月2日、2月8日,两座医院先后交付,共有2300张-2600张床位。
从1月24日火神山医院相关设计方案完成,到2月2日交付,火神山医院创造了多项建设纪录。火神山医院原计划于2月3日开始接收病人,但《财经》记者当天下午在现场看到,部分区域仍处于设备装配收尾阶段,空调、通风等设备仍在陆续安装,一些呼吸机、病床等医疗器械摆放在路旁尚未安装。
2020年1月24日,农历除夕,在武汉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吃年饭的工人。摄影/陈卓
接近2月3日24时,由于病房还未准备好,转运病人的救护车在距离火神山10分钟路程时返回。2月4日9时许,第一批病人入院。
2020年2月6日下午,武汉火神山医院,一辆运送医疗设备和工作人员的车辆抵达。摄影/陈卓
床位在增加,但是需要收治的病人增加得更多。
疫情期间,所有发热病人上报的第一步,都必须通过社区。病人不能自行前往定点医院检查,需要先拿到社区医院的转诊单。
2月2日,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中午12点前,各区必须完成现有“四类人员”的集中收治和隔离工作,对新增人员要实现“日清日结”。当天下午,一位洪山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反映,他们并未接到关于“四类人员”的任何通知,就算有这样的要求,他们也做不到。
“如果真的要做到集中收治和隔离,这么多居民,这么大的需求,谁能满足?哪里有那么多可以隔离的地方呢?”他反问《财经》记者。-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