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2-19 | 來源: 澎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新冠疫情 | 字體: 小 中 大
他開了伍個多小時把這些手套送到了醫院,心裡有點埋怨醫護人員沒出來幫忙卸貨。後來,他才知道,接貨的醫護人員當時還發著燒,隔著玻璃看他搬貨也拾分自責,但還得隔離。田曦知道後也有點愧疚,覺得自己那天他態度不好,“要是知道他們發著燒……”
武漢是物流集散點,有時田曦在市內打轉,有時要在武漢和周邊城市之間往返。“找貨、開證明、接貨、評估、運貨、卸貨分發,再找貨……”車開在空蕩蕩的大路上,枯燥而孤單,偶爾遇到路被挖斷或是關卡不給車過,才會激起他壹點情緒波動。
“壹開始交通、物流、人員都很混亂,導航也很多錯誤。”田曦說。他按著導航走經常碰到死路,要麼路被挖斷,要麼設了卡。“國道上那麼多卡,僅僅是武漢到孝感應城,來回就要檢查6次。跑壹段查壹個,壹整天就耗在路上。”但現在他有了經驗,熟悉了路況,有時候就會繞開走不通的路,節省時間。“現在摸出規律了,至少知道從哪裡拿貨,該走哪裡,准備什麼東西,怎麼交接。”
送物資的日子裡,任務壹個接壹個,路壹條接壹條,有時讓他困倦到睜不開眼。要問他具體壹天的行程,他也無法准確記起,時間和空間都有點模糊。
某天中午,他接了20萬的口罩物資,壹趟趟將其運到武漢市江漢區各街道,送完已是凌晨3點多。他卻不覺得累,只記得“晚飯吃了旺旺米餅,宵夜康師傅,差點啃碗,真香...”等他回到住處,還沒來得及睡著,朋友圈裡有醫生求助要口罩,他馬上帶著最後5000個口罩趕去了醫院。
他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做了5年志願者,運貨對他來說不算難,但每天要跑醫院,甚至和病人接觸,危險系數有點高。
前幾天,田曦去醫院做了個CT檢查,各項正常,他覺得自己體質還可以,也很幸運。“我們綠發會正在武漢的志願者有兩人,還有兩人分別從廣東、北京過來,他們搜集了壹批更好的防護設備。”田曦說,“我開玩笑說,要是我倒了,他們剛好可以接替我們。”
2月8日元宵節田曦有種儀式感。傍晚,在經過武漢外灘海關時他拍了壹段視頻:道路上空無壹人,但燈光仍然奪目。等到晚上7點鍾,他的屏幕對准了江漢關的鍾樓,悠遠的鍾聲響起,田曦駐足許久。
差不多同壹時間,來自浙江安吉的95後志願者樓威辰在武漢市中心醫院門口徘徊。醫院門診部前擺滿了祭奠李文亮醫生的花,他拍下卡片上人們致敬的話語,在朋友圈記錄道:“你也不要怕,背後皆星光”。
和當了5年志願者的田曦不同,這是樓威辰第壹次來武漢,也是第壹次當志願者。
大年初壹,樓威辰跑遍全城買到了4000只口罩,瞞著家人開車前往武漢。他說,出發那天大雨瓢潑,視線模糊,其他車輛都和他方向相反;他打開廣播想聽聽新聞,但搜出來的都是雜音。“感覺很孤單,前面都是未知的東西。”他本想送完口罩就回家,但看到武漢那種寂寥景象後,最終決定留下。
樓威辰拍攝的武漢街道
見證醫患悲歡離合的“第叁人”
“我是用第叁人稱的視角來幹活的。”田曦說,他看過太多城內不幸的人和事,不能把自己代入得太狠,要不然就崩了。他需要適當的把自己抽離出來,才能情緒穩定的完成更多工作。
他說,醫護人員真的很累,也很危險。有天他去武漢壹個社區醫院送物資,院長出來的時候就穿了個白大褂,戴著普通口罩。院長說,他們醫護的防護服都要穿好幾次,根本不舍得用。“他們是真的缺物資,又不如大醫院受關注。”田曦感歎,還有些護士看到他們送來的防護服都覺得很驚喜,她們之前沒穿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