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3-16 | 来源: 红星新闻 | 有4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新冠疫情 | 字体: 小 中 大
最要紧的是,急需AB阳性血型肝源以尽快安排换肝手术。教授告诉我,肝源往往来自车祸遇难者。但疫情期间,武汉的街上车都没有几辆,哪来遇难者?
『最后的期盼』
3天前我们得知,即使可以转院,结果也不会改变,丈夫的心率经常高达140、150。医生对我说的话很直接,最后的结果就是死亡,已经完全没得救了。
进ICU之前,我曾把女儿接过来见最后一面,她抱着爸爸喊:“爸爸你快好起来,爸爸你要勇敢。”我不敢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因为女儿太需要父爱了,没有人可以替代他的位置。我也太爱我的丈夫了,从认识到现在,他从未嫌弃过我,从未对我说过一句狠话,在我心目中,全世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这么好的人。
↑方立强与女儿
丈夫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发展为肝衰竭临终状态。值此武汉疫情期间,我能够理解当下的医疗部署,只是希望丈夫能在这些夹缝中,够得着一条生路。我们还想感谢这期间帮助我们的亲朋好友,感谢十九冶的同事和领导,感谢你们为我们奔走和筹款。
只期待能有奇迹出现。
待破解的救治困境
事实上,汪冰夫妇的遭遇并非孤例,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疫情特殊时期,已有多名非新冠患者面临救治困境。
据公开资料,《环球时报》《人物》《每日经济新闻》等多家媒体曾先后报道,由于交通封锁、物流不畅、医院被征用、医生被调走等种种问题出现,波及到疫情背后的透析患者、癌症患者、心梗患者、孕妇等群体。
据《环球时报》报道,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武汉市武昌医院护士章芹,其父亲是一位多年的尿毒症患者,此前每周都要前往武昌医院进行3次肾透析。但因疫情影响,其父亲找不到能进行肾透析的医院,只能被送回家中独自养病,最终撒手人寰。
《人物》报道了数名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困境。例如罹患恶性嗜铬细胞瘤武汉市民严丽,因为放疗中心在疫情中开放时间一拖再拖,接着肿瘤中心又被征用,医生纷纷赶赴抗疫前线,只能无奈地停止治疗。她像很多非新冠肺炎患者一样,尝试赴省外就医,但离汉通道越收越紧。2月21日,严丽在政府协调下住进普仁医院,她依然盼望封锁能够解除,去北京接受更超前的治疗方案。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按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剑的估算,正常情况下,他所在的医院一年接待急诊患者12万人,其中有10%~20%是需要抢救的患者。但疫情期间抢救量大概是正常状态的的1/3,其中还包括新冠肺炎引起的急救。相比往年,减少的2/3急需抢救患者去哪了?除了因封城而减少的交通意外等因素,没人知道答案。
这还只是一家医院的数据,数字背后是生命岌岌可危的病人。记者分别向武汉市疾控中心及卫健委、汉江区市民热线、洪山区以及东西湖区疾控中心及卫健委咨询非新冠肺炎患者求诊途径,均没有明确回复。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武汉多家医院、机构提供网上诊疗服务,方立强就使用过这样的服务。例如自1月26日小程序“健康武汉”上线以来,其日均为市民在线问诊8千余次,最高峰日达1万余人次。但隔着网络,很难替代庞大的入院治疗需求。
这些困境,随着疫情受控以及肺炎与疑似病人“应收尽收”政策的落实,逐渐好转。据多家媒体报道,自2月16日起,武汉市卫健委陆续公布了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医院名单。2月21日,武汉市防疫指挥部增设“非新冠肺炎医疗救治组”。据《人物》报道,新措施出台后,依然需要时间去磨合。
新措施目前落实到什么程度?红星新闻记者分别咨询了湖北省政务服务网热线、武汉市长专线、武汉市卫健委卫生咨询热线。工作人员表示,符合各地区治疗要求的非新冠肺炎患者诊治通道“慢慢开始变好了”,根据相关文件,目前已恢复大部分门诊,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住进去,需要达到医院具体的收治标准。对于具体的恢复比例,工作人员表示“无法回答”“没有详细数据,主要处理求助”“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