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4-01 | 來源: 孟話歷史 | 有5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毛澤東 | 字體: 小 中 大
原題:謝靜宜:主席不乘飛機原因
歷史讀吧
謝靜宜,女,1939年出生,河南商丘人。曾任17年的毛澤東機要秘書,歷任清華大學革委會副主任,北京市委書記、革委會副主任。文革結束後,被隔離審查。1981年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對其免予起訴。曾任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書記,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書記,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
2017年3月25日凌晨6時零7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1歲。
謝靜宜揭秘主席不乘飛機真實原因:絕非如傳言所說“為了個人安危”
北京的深秋,已是寒風刺骨。我在去謝靜宜家裡的路上,耳旁壹直回響著她老人家電話裡的聲音:“光彩,你幾次想來看我,我今天精神不錯,有空來家裡坐坐,我想告訴你壹些主席幽默風趣的故事。它對你更好地飾演主席也許會有幫助。”放下電話的我,大喜過望,急急忙忙地乘車前往謝阿姨家。
謝靜宜,可謂喧囂都市中的真“隱士”,居於喧囂都市中的普通小區,她是鬧市中的不凡老人。她經歷過風雨的洗禮,歲月的侵蝕,紅火的時期。她曾擔任毛澤東主席機要秘書工作長達17年之久,曾任北京市委副書記,中共第拾屆中央委員、第肆屆全國人大常委,曾被周總理提名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重要的“封疆大吏”。
這次拜訪,她精神很好。壹見面,便握著我的手:你寫我的文章大家都看了,反響很好,感謝你!我看了近期央視熱播的《毛岸英》電視劇,你演的毛澤民,形象很好看。但你的形象更像青年毛主席。”壹向“不善廚藝”的她,總是熱情地為我親自下廚,並笑著說:“我不太會做飯,兒子倒會說‘媽媽是幹革命的’,這為我做不好飯找了個台階,不過,我還是想為你多做次飯,不要嫌阿姨做得不好,也可能做不了幾次了……”聽到這裡時,我的眼睛濕潤了,被阿姨對晚輩的真誠關愛所感動。
謝阿姨身體不太好,有風濕性心髒病,特別是冬天身體會弱些。可是她很想把毛主席的故事傳揚給大家,於是再次興致勃勃地為我談起了主席的幽默和風趣——
“毛主席說:‘伍壹’‘拾壹’壹到,就要回京‘罰站’去了”
謝靜宜說:“在1950年到1970年初,毛主席身體狀況很好,經常離京到全國各地視察工作,調查研究。有時壹出去就是幾個月,甚至壹年有叁分之贰的時間在外地活動。每次外出,他輕裝簡從。隨行的有秘書、警衛、醫護、機要、攝影等工作人員,各行其職。作為機要人員,我們的職責是,保證在外地的毛主席與北京黨中央保持不間斷的機要聯系。因為工作性質的需要,我與主席接觸的機會很多,無拘無束,不存在什麼神秘感。”
毛主席從求學時期就注重社會實踐,調查研究,曾經和同學不帶分文去“游學”,目的是為了了解社會,磨煉自己。他不僅重“有字之書”,更重“無字之書”,他是壹位傑出的社會實踐家,這恰是他不同於古代乃至今天文人的重要方面。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名言:“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在百忙之中依然保持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謝靜宜說:“我在主席身邊執行任務的拾多年間,多次跟隨他到華北、華東、中南等各省市視察工作。正像壹首歌曲所唱:毛主席走遍祖國大地……”
說到這裡,謝阿姨笑了。她說:“新中國成立後壹個時期,每逢伍壹節和國慶節,在天安門廣場是有例會的,毛主席與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站在城樓上與群眾見面,這就限制了主席在外地的活動,因為他必須在兩個節日前回到北京的寓所。為此,他老人家曾幽默地對我說:“‘伍壹’‘拾壹’壹到,就要回京‘罰站’去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