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4-01 | 来源: 孟话历史 | 有5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毛泽东 | 字体: 小 中 大
“我在火车上发现庄稼地里有人偷麦子,对主席说:‘主席,您看,偷麦子的。’主席连忙说:‘别出声,别出声!看来,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
奔驰在广袤原野上的专列,为毛主席观察大面积的农作物生长状况提供了条件。谢静宜作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能经常出入于主席的车厢,有时就与他老人家坐在一起或站在窗前观察不断变化的庄稼。谢静宜说:“毛主席看得是那样出神,哪块地里长的是什么苗,哪里旱了,哪里涝了,哪一块庄稼长势好,哪一块长势不好,他都能发现。他一边看,一边指给我说:‘这一带麦子比较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列车飞驰,视野变换。‘这是什么呀?噢,红薯地。’突然,他兴奋地说:‘你看,栽上的红薯秧都活了。’过了一会,又着急地说:‘哎呀!这块地危险呃。’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的是一块发蔫的红薯秧地。”
“有一次,毛主席在车厢里望着北国大地快要成熟的金色的麦子,非常高兴。我当时也站在他身旁向外眺望。突然看见一位肩上挑担的农村妇女好像是往地里送饭后返回村庄,呼啸而过的列车对她来说习以为常,毫不介意。她一边走,一边用一只手一把接一把地捋着麦穗上的麦粒往口袋里装。我惊讶地对主席说:‘主席,您看,偷麦子的。’主席连忙低声制止我说:‘别出声,别出声!’他生怕伤害了那位妇女的自尊心,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在火车上。列车风驰电掣,轧声隆隆,车外怎能听到车内说话声!毛主席一直望着那位妇女的身影消失在窗外,才怅然所失地自言自语道:‘看来,农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啊!不然,她何苦去抓那几把麦粒呢?’那天吃饭时,我注意到毛主席神色严肃,沉默不语,似有所思。我估计,他大概在想着那位妇女的事。”
列车在北方运行,毛主席最关心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的庄稼生长情况。每当看到华北大地因缺雨庄稼长势不好时,脸上总是布满愁容。他曾对谢静宜说:“这几个省总是干旱缺水。”“只要河北、山东、河南三省粮食能够自给了,全国的粮食就会富裕些。”为此,毛主席曾在列车上召集这几个省的领导同志谈话、开会,研究解决水利问题。
毛主席不满足于在运行的列车上“走马观花”,还经常让停车“下马看花”。当专列停在某一支线上时,他就走下来在周围地里转一转,看一看,摸一摸庄稼。有时不满足于近处看,就请当地派车到远处再看看。从北方的小麦、玉米、红薯地,到南方的稻田、油菜花,他都想亲眼看看,亲手摸摸。站在地里,他的神态是那样认真,那样细致。看得出,他心中思虑的是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位真正心系百姓、关心人民疾苦的领袖。
谢静宜说:“记得有一次,一对外宾夫妇在列车上与主席会见后,也兴致勃勃地随主席下车来到地里察看庄稼。女外宾穿的是高跟鞋,在坎坷不平又松软的地里行走不便而折断了一只鞋的后跟。出了这种意外,这对外宾夫妇不仅不感到难堪,也不埋怨,反而伸出那只没鞋跟的脚哈哈大笑起来,顿时在场的主、客们都哈哈大笑了,给这次特有的接见场面增添了乐趣。”
“毛主席哭的时候,不是仰着脸‘傻’哭,而是闭着眼,闪开视线流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像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他是钢铁心肠吗?他会哭吗?谢静宜阿姨告诉我:“毛主席和平常人一样,都有七情六欲。他不仅会哭,而且感情十分的细腻。”
谢静宜当年亲口问过毛泽东:“主席,岸青有病在外地调养,您怎么不去看他呢?”毛泽东说:“想看,但看到他就想起了岸英,想起了她妈妈(开慧),想起了牺牲的一家人,想起了那个时代……”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伟人毛泽东的感情是丰富的,细腻的,他有诗人的多情善感。他不仅有人之常情,又有非常人之情。我们从这里可以窥见伟人的内心世界。
现在影视作品中表现的毛泽东,多半都在努力将其“平民化”、凡人化。为了拉近伟人与百姓的心理距离,使其亲切,往往会最“自然”地来处理伟人的感情,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生活,特别是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细节。如近期央视热播的某剧中展示的中年毛泽东形象,有多场毛主席洒泪的情节。演员体现伟人洒泪是自然的,真实的。谢静宜看过此剧,与我交流时说:“毛主席的哭,不是仰着脸‘傻’哭,而是闭着眼,闪开视线流泪。”这是何等的细腻!这是符合毛泽东的性格特征的。若不是在毛泽东身边工作17年,怎么会了解这样的细节?这些,恰恰决定了伟人和凡人在忧伤、悲痛时的相同与不同处,也对我饰演好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