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4-01 | 來源: 孟話歷史 | 有5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毛澤東 | 字體: 小 中 大
“我在火車上發現莊稼地裡有人偷麥子,對主席說:‘主席,您看,偷麥子的。’主席連忙說:‘別出聲,別出聲!看來,農民的糧食還是不夠吃啊!’”
奔馳在廣袤原野上的專列,為毛主席觀察大面積的農作物生長狀況提供了條件。謝靜宜作為毛主席的機要秘書,能經常出入於主席的車廂,有時就與他老人家坐在壹起或站在窗前觀察不斷變化的莊稼。謝靜宜說:“毛主席看得是那樣出神,哪塊地裡長的是什麼苗,哪裡旱了,哪裡澇了,哪壹塊莊稼長勢好,哪壹塊長勢不好,他都能發現。他壹邊看,壹邊指給我說:‘這壹帶麥子比較好!’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列車飛馳,視野變換。‘這是什麼呀?噢,紅薯地。’突然,他興奮地說:‘你看,栽上的紅薯秧都活了。’過了壹會,又著急地說:‘哎呀!這塊地危險呃。’我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到的是壹塊發蔫的紅薯秧地。”
“有壹次,毛主席在車廂裡望著北國大地快要成熟的金色的麥子,非常高興。我當時也站在他身旁向外眺望。突然看見壹位肩上挑擔的農村婦女好像是往地裡送飯後返回村莊,呼嘯而過的列車對她來說習以為常,毫不介意。她壹邊走,壹邊用壹只手壹把接壹把地捋著麥穗上的麥粒往口袋裡裝。我驚訝地對主席說:‘主席,您看,偷麥子的。’主席連忙低聲制止我說:‘別出聲,別出聲!’他生怕傷害了那位婦女的自尊心,似乎忘記了自己是在火車上。列車風馳電掣,軋聲隆隆,車外怎能聽到車內說話聲!毛主席壹直望著那位婦女的身影消失在窗外,才悵然所失地自言自語道:‘看來,農民的糧食還是不夠吃啊!不然,她何苦去抓那幾把麥粒呢?’那天吃飯時,我注意到毛主席神色嚴肅,沉默不語,似有所思。我估計,他大概在想著那位婦女的事。”
列車在北方運行,毛主席最關心河北、山東、河南叁省的莊稼生長情況。每當看到華北大地因缺雨莊稼長勢不好時,臉上總是布滿愁容。他曾對謝靜宜說:“這幾個省總是幹旱缺水。”“只要河北、山東、河南叁省糧食能夠自給了,全國的糧食就會富裕些。”為此,毛主席曾在列車上召集這幾個省的領導同志談話、開會,研究解決水利問題。
毛主席不滿足於在運行的列車上“走馬觀花”,還經常讓停車“下馬看花”。當專列停在某壹支線上時,他就走下來在周圍地裡轉壹轉,看壹看,摸壹摸莊稼。有時不滿足於近處看,就請當地派車到遠處再看看。從北方的小麥、玉米、紅薯地,到南方的稻田、油菜花,他都想親眼看看,親手摸摸。站在地裡,他的神態是那樣認真,那樣細致。看得出,他心中思慮的是全國人民的吃飯問題。這是壹位真正心系百姓、關心人民疾苦的領袖。
謝靜宜說:“記得有壹次,壹對外賓夫婦在列車上與主席會見後,也興致勃勃地隨主席下車來到地裡察看莊稼。女外賓穿的是高跟鞋,在坎坷不平又松軟的地裡行走不便而折斷了壹只鞋的後跟。出了這種意外,這對外賓夫婦不僅不感到難堪,也不埋怨,反而伸出那只沒鞋跟的腳哈哈大笑起來,頓時在場的主、客們都哈哈大笑了,給這次特有的接見場面增添了樂趣。”
“毛主席哭的時候,不是仰著臉‘傻’哭,而是閉著眼,閃開視線流淚”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像毛澤東這樣的偉人,他是鋼鐵心腸嗎?他會哭嗎?謝靜宜阿姨告訴我:“毛主席和平常人壹樣,都有柒情六欲。他不僅會哭,而且感情拾分的細膩。”
謝靜宜當年親口問過毛澤東:“主席,岸青有病在外地調養,您怎麼不去看他呢?”毛澤東說:“想看,但看到他就想起了岸英,想起了她媽媽(開慧),想起了犧牲的壹家人,想起了那個時代……”透過這些,我們看到了偉人毛澤東的感情是豐富的,細膩的,他有詩人的多情善感。他不僅有人之常情,又有非常人之情。我們從這裡可以窺見偉人的內心世界。
現在影視作品中表現的毛澤東,多半都在努力將其“平民化”、凡人化。為了拉近偉人與百姓的心理距離,使其親切,往往會最“自然”地來處理偉人的感情,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生活,特別是藝術的魅力,恰恰在於細節。如近期央視熱播的某劇中展示的中年毛澤東形象,有多場毛主席灑淚的情節。演員體現偉人灑淚是自然的,真實的。謝靜宜看過此劇,與我交流時說:“毛主席的哭,不是仰著臉‘傻’哭,而是閉著眼,閃開視線流淚。”這是何等的細膩!這是符合毛澤東的性格特征的。若不是在毛澤東身邊工作17年,怎麼會了解這樣的細節?這些,恰恰決定了偉人和凡人在憂傷、悲痛時的相同與不同處,也對我飾演好毛澤東的光輝形象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