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4-16 | 来源: 北国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文明进程中,书帮助我们一次次地总结经验,复制文明。当生存规律找到时,经验变成了知识,纪录于书中,惠及后人,恩泽万世。
马未都说,我们读古书,常常困难重重,障碍多多。这不是古人笨拙,而是今人无知。历史的长河中,文明在筛选中淘汰,多数消亡,少数滞留,留下的包括抽象符号组成的书。后人的任务是将书再度翻译,重现历史真实,审视文明。
前段时间,马未都的床头有本书,书名叫《斯基泰时期的有色金属加工业》,副标题为《第聂伯河左岸森林草原地带》,是前苏联一位叫巴尔采娃的女学者写的。“这书非常枯燥,”马未都说,“枯燥的书对我影响最大,有意思的书影响是适度的,因为越枯燥,人想得越多。”很多人之所以成功,不过是比别人多想了一步。
上世纪80年代,文学热,全国三个青年,两个半搞创作。马未都身高一米八,体重只有100来斤。因为马瘦毛长,故取笔名瘦马。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在报刊上发表小说《今夜月儿圆》,写的是一个车工被车间女神爱上的故事。文学被禁锢后,刚刚开闸放水,一时全民沸腾,一不小心制造了爆款。
大火之后,马未都打开家门,邮局直接拉来一车读者来信。后来,马未都在出版社做了编辑,书越来越多,不再像以前那般匮乏,但读书的时间却越发少了。“人生就是这么奇怪,当你获得这个机会的时候,你就知道,读书是你一生中最应该早做的事情。”
他虽然学历低,但眼力极高,当时一个叫王朔的小孩找他,圆头圆脑,羞涩腼腆,他把自己写的《橡皮人》拿给马未都看,开头第一句是“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他力主发表,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王朔红遍全国,引领了80年代。王朔后来说自己和马未都结识,就像光和光打招呼,在最黑的地方见。
“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我们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质量地生存,读书就是一个捷径。”古人把智慧通过书本流传下来,是为了文明的延续,读书是为了延续这种智慧。汉朝有个人叫王充,他在《论衡》中说过的“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就是这个意思。
在全民阅读的年代,马未都靠着阅读的天分和积累,把读书推向更辽阔的领域。
宋代一个大臣叫倪斯,关于读书有一段高论。他说自然的声音,人为的声音,都是很美妙的声音,但这其中,读书声为最。他最后总结,人间之事凡事都是利害相伴,有利就有害,只有读书,有全利而无一害。
[3]有此三知方可成人
古人对读书做过一种规划,把读书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十年。马未都常常咀嚼古人的安排。
第一个阶段是5岁到15岁,这个时候要“诵读”,不管懂不懂,要把书背下来。“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很大程度希望你读过的文章一定要理解,但是理解起来太难。四书五经每十年读一次,理解都不同。让一个5岁的孩子说出《论语》是怎么回事,很难。”中国历史上,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四书五经全部要背下来,皇子在12岁时能倒背如流,就连和珅也可以。“我们今天在全国范围内能有一个学者把四书五经流利地念一遍都很难。”
到了15岁到25岁,古人叫“学贯”,马未都认为,学会贯通要求学理科的人要读读文科的书,知道文理之间的关联,知道自己学科中有价值的东西怎么相连,怎么在未来的生活中应用。这段时间,与今人高中到硕士毕业重叠。
最后一个十年是25岁到35岁,古人要求两个字,“涉猎”,什么书都要读读,广泛阅读。
马未都喜欢陶瓷,《中国陶瓷史》厚厚的一本书,他几乎知道每一页大概讲的是什么。书上没标价钱,“学者对先贤创造的文化有一种尊敬,写上钱就不尊重了。”
在趋名趋利之后,人总要有些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最浅的是去看一场电影,去听一支歌。深的是去读一个文学小说,感受唐诗宋词带来的愉悦。
2016年世界读书日时,一位女学生问马未都,读书有什么用?信息革命的今天,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解决,搜索引擎随时能帮助你解决难题,简单有效而无须辛苦读书。不求甚解成为了今日大多数人读书的常态,于是,“读书有什么用”就真的成为了问题。
马未都做了如下回答:读书可以让你与众不同,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语)即是贴切的一种表达。学校所读之书可不视为书,故有“课本”之谓。此读书则是文史子集外加科学一类,读之与不读有天壤之别。书多读之士,知恐惧,知羞耻,知艰难,古人以为有此三知方可成人。无此三知仅有人之躯壳而已,惜今天这类躯壳充斥视野。-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