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6-14 | 来源: 勇敢的特雷西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海绵宝宝》动画片里,因为不想被棕色海豹歧视肤色的海绵宝宝想通过晒日光把自己的颜色变深
我曾经问自己的大学教授:“美国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她想了想说:“美国文化的特点,就是没有所谓的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是由各种文化拼凑起来的,欧洲人的文化,亚洲人的文化,原住民文化……大家带来什么,什么就是美国文化。”
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美国“多元”的特点。而正是这样的多元,让我眼中“岁月静好”的那部分美国,和媒体眼中“纷乱不止”的那部分美国,都有了存在的可能——
来自祖国的大多数华人同胞,一般都住在房价不菲(但不能和北上广相比)的好学区里。在这样的学区,快递送来的包裹,就算里面装的是名牌包包和苹果手机,在门口丢一晚上也没有被盗的危险。
大多数华裔日常担忧最多的事情,仍然是“为什么我工作那么忙”,以及“为啥我家孩子考不上名校”这类事儿。
而在像纽约“内城”(贫困黑人聚局的政府纾困楼社区)这样的地方,却有大批黑人孩子,从小父亲缺席,和母亲一起依靠政府救济(包括免费的房子、福利券和免费医疗)维持生活。
美国的贫困黑人社区,一直和毒品、黑帮、犯罪联系在一起。即便是这次的新冠疫情,患病和死亡比例最高的,仍然是黑人社区。
△根据数据可以看到,移民者的接受教育程度整体低于本地人(资料来自:https://www.americanimmigrationcouncil.org/research/immigrants-in-new-york)
他们内心对历史(奴隶贸易)的积怨和受害者心态,也让他们始终难以走出怪圈。
这里从大人到孩子都流行去讥笑“装逼学白人”的反智文化,这种文化的出发点是对抗白人社会,却给黑人孩子的未来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03 。
“双城”现象下的多元文化
让亲历者更有同理心
前些天,我们的编辑和一位藤校毕业的精英家长聊天,说到出国读书这回事儿。这位妈妈说:“这场疫情,倒让我更加坚定了让孩子出国去看看的决心。”
编辑问:“国外那么乱,你就不怕吗?”
“疫情总会结束,而我希望孩子成长在更加多元化的地方,批判性思维就是在不同信息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另外,在多元化的地方生活,人也会有同理心,会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同理心”这个词,确实是教育界最近经常提到的热词。为什么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会倡导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因为近些年里,有无数研究都发现——“同理心”强的人,能够拥有更好的社会关系,有更多朋友,并且无论在学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能比其他人更加成功,他们的幸福感也会更强。
而一个“多元”的文化圈,是培养“同理心”的最佳土壤。
同理心对融入“多元”的世界,有多么重要呢?
再举个例子。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曾经在学校里碰到过一个“非常讨厌”的阿拉伯女生,她总是莫名对我充满敌意,不时故意当着我面笑话笑话“中国制造粗制滥造”,或者是“中国影片夸夸其谈”之类。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