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8-20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賽奈特博士解釋,現在的建築物是固定的,結構固定,目的單壹,而現在需要的是更靈活的建築,既能滿足短期需求,比如保持較大的社交距離,又能適應未來經濟變化的要求,而這意味著辦公樓可能需要變成零售商場,甚至住宅公寓。
酒吧喝酒的年輕人
這次肺炎疫情給他的最大啟示是城市應該成為社交場所。
他說,這不僅因為自己想念往常在市區的酒吧喝啤酒的時光,還因為他目睹了在用於幫助人們交流溝通時技術可以發揮更好的作用。
盡管追蹤應用程序的效果有好有壞,對這種技術的評價也褒貶不壹,但有壹類應用程序在防疫隔離期間迅速普及,那就是社區化的鄰裡互助軟件:提醒居民收垃圾的時間,提供信息使得社區內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及時幫助,等等。賽奈特教授稱這將開啟壹個"對陌生人負責的鄰居"時代。
數據很愚笨
賽奈特博士認為,傳感器適合用來收集城市活動數據,而人們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功能更強大,社交應用軟件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
他解釋說,確實可以用監視攝像鏡頭來代替街頭巡邏的警察,但傳感器不可能告訴你為什麼人們聚集在那裡,也不知道找什麼。
城市公共場所的數據收集傳感器和監控設備早就有爭議,批評者認為追蹤、監控和數據收集很容易侵犯個人隱私、民權和自由。
紐卡斯爾的詹姆斯教授說,實際上數據很笨;它可以告訴你市中心有多少行人在逗留,但無法告訴他們為什麼今天決定這麼做。
他說:"智能城市必須有市民、行為學專家和社會政策制定者參與,絕不只關乎數據和科技。"-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