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09-09 | 来源: 人民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毛泽东 | 字体: 小 中 大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是毛泽东在进北平不久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两句。它最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毛泽东在9月9日前后的心境。
1951年9月9日,作出“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决定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村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全局性影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把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集体农业经济,其困难可想而知。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进行了土地改革,地主阶级被打倒了,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
毛泽东认为,土改后,要使广大贫苦农民能够迅速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实现工业化,要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
1951年9月9日,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并于12月发给各级党委试行。《决议》指出,土改后农民中存在发展个体经济和实行互助合作的两种积极性,党一方面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在农民中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要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而稳步前进的方针,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通过并于26日公布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说:“就农业来说,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农业唯一的道路。
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这是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中心。”10月15日和11月4日,他两次同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指出:“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互助组还不能阻止农民卖地,要合作社,要大合作社才行。”
为了实现农业集体化,从1951年9月起至1956年底,中国农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这是中国农村自土地改革之后的又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几亿农民开拓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伟大尝试。到1956年底,入高级社的农户已达1074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7.8%。至此,全国提前实现了农业合作化,我国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放了生产力,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1958年,毛泽东喜作《七律二首·送瘟神》,唱出了赞扬农民和全国人民的最强音:“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1956年9月9日前后,全身心投入筹备八大,并着重多次认真修改审定《政治报告》
1956年9月9日,毛泽东用心修改关于党发展方向的八大《政治报告》。
从8月上旬到9月14日,毛泽东对《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倾注了极大心血,多次逐字逐句认真推敲和反复修改。在保存下来的80多份修改稿中,经他修改的就有21份。
到8月22日,刘少奇提交给七届七中全会讨论修改的《政治报告》文稿仍然长达9万多字,离毛泽东提出的缩减到3万字的目标差距还很大。此后,毛泽东会同周恩来、陈云、张闻天等继续反复修改。9月初,报告起草委员会根据多方面的意见,对社会主义建设部分再次修改调整。
这一个时期,周恩来正忙于《关于“二五”计划建议的报告》的起草和修改,但由于责任重大,从9月6日起也参与进行《政治报告》的修改工作。-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