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11-03 | 來源: Vista看天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每個人在年少無知時,都曾經心安理得地品嘗過由親朋好友們送來的奇怪食材烹煮出的實驗性菜肴。
但那時他們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背後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艱辛。
在這個人類已經沖出地球種菜的時代,很難有人相信,居然還有那麼多陌生名詞,尚未被記錄在自己的食譜裡。
但中國人的深刻在基因裡的“吃貨”天賦,又絕不允許他們因為認不出食材就對美食望而卻步。
可直到他們在從親戚的口中聽到壹個宛如咒語般的全新名詞,才終於領悟了“從入門到放棄”的精髓。
誰能明白,這種長相酷似烏龜腳趾的生物為什麼要叫鵝頸藤壺↓↓↓
@游小獵
誰又能想通,這種跟蛤蜊相差無幾的東西,為什麼名字卻跟蛤蜊八杆子打不到壹起↓↓↓
魁蚶/@漁村老桑
系統互聯網時代的大廚們,其實早已學會用網上精確到醬油需要幾毫升的賽博菜譜來掩蓋自己廚藝不精的事實。
每每流連超市和菜場,他們也習慣了壹面購物,壹面打開瀏覽器搜索“XX可以怎麼做”。
然而面對連是什麼都不知道的高端食材,烹飪的戰線往往要向後推移。
做菜第壹步,先從上網搜搜這是個什麼東西開始。
全國有多少人熱衷於給親戚朋友送媽都不認識的食材(是真·媽不認),就有多少家庭壹面等著米下鍋,壹面眼巴巴等著萬能的網友來為自己指點迷津。
然而這個過程可長可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