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11-30 | 来源: 移民家园网 | 有3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参加工作以后,目标就变成了科长、处长、局长(或者是部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等等。翻开中国人的简历,可以看到人生的轨迹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职务台阶组成,却很少看到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一个岗位上取得了什么成绩,为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自己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和进步,等等。
同学聚会就是富贵攀比大会,混得不好都不好意思参加,社会变成了成功者的盛宴,教育也不例外。人们只关注最好的学校、最好的教师、成绩最高的学生,却很少想到,那些不好的学校、不好的教师、成绩不高的学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了吗?
实际上,在一个社会中,成功者永远只是少数,那些看起来不成功的人才是“沉默的大多数”。
其实,中美之间在教育观上存在上述差异并不奇怪。美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数量不大,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就会比较从容。
中国的资源,特别是各类优质资源有限,再加上人口数量实在过于庞大,必然在教育问题上比较紧张,更加强调竞争性。
因此,许多看起来在美国实行效果良好的教育制度,中国却根本实现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超额需求太大,我们投入不起。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仅仅只是改革高考招生制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富有弹性和适应性,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对于教育的需求,而不是只有成功者。
作者:秦春华,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