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12-01 | 來源: 普朗克在找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網友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鋪天蓋地通過剪輯、換臉等技術手段,使馬保國的形象出現在不計其數的影視劇改編作品中。
在鬼畜視頻中,他打過鋼鐵俠,打過哥斯拉,甚至還打過容嬤嬤。
有人統計過,在B站,網友平均每小時便會上傳48.5個馬保國的視頻,平均每分鍾0.8個。
人民日報:馬保國鬧劇該收場了
11月28日,《人民日報》以秦川之名發表評論員文章稱,最近的“頂流”馬保國的壹些言行,實際上就是嘩眾取寵、招搖撞騙,說到底是壹場鬧劇。口口聲聲弘揚傳統武術,實際上做的都是傷害傳統武術的事。並直斥放任“審丑”成為流行、讓招搖撞騙大行其道是對社會風氣的傷害,“是對價值體系的毒化”。
《人民日報》的這篇短評意味著這場互聯網狂歡到了謝幕的時候了,正如其所言:守住底線,別讓鬧劇再鬧下去。頭圖來源:視覺中國,系2017年6月26日在上海,“格斗狂人”與渾元形意太極門掌門、渾元國術館名譽館長馬保國約戰。
以下為正文:
以“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 自詡的馬保國,如今知名度躥升。他今年5月在觀眾面前30秒內被擊倒3次,他“武術”的“造詣”按說也都擺在眼前了,但最近他的雷人雷語卻被熱轉,儼然要成為頂流“網紅”。
從霸榜壹些平台鬼畜區,到參加商業演出,再到接拍所謂勵志電影,馬保國已包裝出相當的商業價值。從他所謂的招數屢屢成為熱梗,到馬氏語言在網絡熱轉,有人說這已然是“馬保國現象”了。如果就是自己特立獨行表演,誰也沒必要特意關注,然而當其成為壹種“現象”,而且頻繁出現在公眾視野,那就有必要審視壹下這種現象背後到底是什麼?
馬保國的壹些言行,實際上就是嘩眾取寵、招搖撞騙,說到底是壹場鬧劇。口口聲聲弘揚傳統武術,實際上做的都是傷害傳統武術的事。斥責年輕人不講武德,他本身卻毫無正大光明、謹言慎行、尊崇敬畏傳統的武德。
對圍繞馬保國所發生的壹系列鬧劇,不是壹笑了之那麼簡單。
如果靠嘩眾取寵就可以風生水起,靠招搖撞騙就能拓展商業版圖,這是什麼樣的價值取向?馬保國背後的人到底想幹什麼?明眼人都清楚,無非就是商業利益。推波助瀾、炒作放大馬保國的壹些互聯網平台為什麼?無非是流量至上,背後還是利益。然而,無論平台還是資本,蹭熱點、找賣點的前提,都是遵循公序良俗,是正確的價值觀,否則就會淪為淺薄而拙劣的商業游戲。
人人都有習武的權利,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可是如果背離武術精神,沒完沒了在公開場合信口開河,特別是編造經歷,這就與江湖騙子無異。而這樣的人受追捧,值得我們深思。不少人談及馬保國是揶揄和調侃,說他在輿論場中扮演被群嘲的角色,似乎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這還真不是什麼“無傷大雅”,放任“審丑”成為流行,讓招搖撞騙大行其道,這本身就是對社會風氣的傷害,特別對於尚缺乏判斷力的未成年人,這是對價值體系的毒化。
這場以馬保國為主題的鬧劇,該收場了。真講武德,馬保國就應該從鬧劇中抽身而退。對他背後的人來說,盡早收手更是明智選擇,否則必定血本無歸。而對那些熱衷流量、推波助瀾的互聯網平台,如果還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就應馬上停止再為這種“丑行”“鬧劇”提供傳播渠道。同時,我們也呼吁有關部門,對互聯網平台落實社會責任情況加強監管。社會各界共同呵護核心價值觀,守住底線,別讓鬧劇再鬧下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