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0-12-18 | 来源: 我们的百变生活 | 有1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毛泽东 | 字体: 小 中 大
在我们中国有这样的一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在任何一个行业,只要能够做到极致、做到第一流,那么一样也可以出人头地,取得很大的成就。我们今天要讲的毛主席“专职厨师”程汝明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虽然程汝明只是一个厨师,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可以用传奇和励志来形容。
在古代,对于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的水平高低,人们往往会存在着一种世家崇拜。所谓的世家崇拜,可以理解成是世世代代从事这种行业的家庭。
在历史上,这种看出身的行为,影响到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同样的患者寻找医生来为自己诊治,在两个医生面前,出身医生世家的人往往会被优先选择。
而在当今社会,还存在着一种疯狂的学历崇拜,以及第一学历崇拜。现代的人,如果第一学历不是出身于985大学,那么即便是博士毕业,或许也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这在上世纪也是一样,一个人的手艺即便是再高,但如果不是世家出身或者是名师带出来的话,那么不论从业多少年都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
因此很多人都会觉得:能给国家领导人当厨师的人,肯定出身于厨师世家,而且肯定是名厨。但是,程汝明并没有出身名厨世家,甚至他的出身,连厨师世家都不是。
1、
程汝明生于1926年的山东。
在旧中国,山东算是最为多灾多难的一个省份之一。民国初年的时候,山东部分地区一度是德国的势力范围。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专题)人的势力也逐渐渗透到了山东。
此外,之后的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山东也都是受灾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因此,当时山东的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生于穷人家里的程汝明,在9岁的时候,就被自己父亲指定成为了家里的劳动力,被迫去了田里干农活。
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难理解:9岁的孩子就去田地里干农活。毕竟现在的9岁小孩子往往还在上小学。不过在上世纪时期的旧社会这种现象可以用“司空见惯”来形容。
不过这一切等到程汝明13岁的时候,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程汝明跟随自己的一个老乡来到了天津的一个饭庄。在饭庄里,程汝明做了一名学徒工,于是从此时开始,他便与厨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