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1-27 | 來源: 英國報姐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臨近過節,大家都會莫名湧出壹股想剁手的沖動,聽說最近不少外國大牌紛紛推出了面向中國消費者的牛年限定新款,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結果上網壹查(倒吸涼氣),好家伙,這些所謂的“中國風”設計差點把我送走。
獨害怕不如眾害怕,於是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壹下這些驚天地、氣死鬼神的外國名牌大作。
在各大牛年限定新款中,要說“年味兒”最重的,非Burberry莫屬。
能不重嗎?都把牛找來當模特了。
各種新款從都到腳,從帽子到襪子壹樣也沒放過,穿這麼壹身兒出去,密集的格子宛如行走的馬賽克,
自帶打碼效果:
其中,被網友吐槽得最狠的就是這款沙灘托特包。
塑料編織袋既視感!拾塊錢倆,春運必備,主題“回家”。
真的連劉雯的氣質都差點壓不住。從這個包來看,我覺得中西方的審美並不相通。
再看他們家的帽子,更妙了,把牛頭和Burberry的縮寫B融為壹體,直接賦予了這款設計新的寓意:牛B。
同樣富有“內涵”的還有LV今年新出的牛儲蓄罐,造型是兩條牛腿劈叉,暗示牛叉。
好不容易設計壹個形象怎能浪費?同樣的造型他們還用在了方巾上,直接平鋪。
壹眼看過去,要素過多。
我特意去看了壹下價錢,瞬間放心了,還好我人傻錢少,騙不到我。
我們再來看Dior,讓人不自覺就想起了那句“左青龍右白虎,老牛在中間”。
你以為只是個牛,其實是在致敬星爺。你的藝術造詣還在第壹層,Dior卻已經想到第伍層了。
不愧是Dior,吊!
好看的上衣百裡挑壹,丑陋的設計那是千篇壹律,同樣的老牛C位,又在Givenchy這上演。
所以,審美會消失的對嗎?
再看帽子。
等會兒,這集我剛看過。
咋又是牛角?!還和Burberry來了壹個夢幻聯動?
Coach,啥也不說了,童話般“致郁”,那片藍就仿佛是為了掩蓋破洞打的補丁,有壹種媽媽和奶奶心靈手巧的修補感。
而相較於前幾個沒啥設計的設計,Moschino明顯走心了,換掉了原來標志性的泰迪熊,專門設計了壹個牛年logo。
只不過這個牛還是個非主牛,壹點也不憨厚老實,反而有叁分邪性,肆分找打,外加叁分賊眉牛眼。
U1S1,比起去年他們的黃鼠狼“平替”米老鼠,還是進步很多。
再看壹眼新款手袋,又是牛角!!!!合著在這些國外設計師的眼裡,沒有牛角的設計仿佛壹盤散沙。
Skechers的2021新款,後跟寫著“出入”、“平安”,鞋舌上還有副對聯,怕不是有中國風有什麼誤解,讓人直呼外行。
Tory Burch迷你斜挎牛包,做得太逼真了,可以直接拿出去放生了。
下面!!!
重點來了!!!
巴黎世家!
還記不記得去年柒夕他們那幾款被全網狂嘲的經典之作——土味兒手包,宣傳片有種上個世紀低成本特效影樓風,包上簡單粗暴印著幾個大字“你愛我”,“他愛我”,“我愛我”,整個壹非主流文藝復興,爺青結!
再看這回最新的牛年新春系列:
看來還是被吐槽得不夠狠。
竟然直接把牛和B就這麼連在壹起了?!
設計理念:牛中有B,B中有牛。
再看這如此簡單直白的鑰匙環,2200壹個。
最扯的是他們牛年的最新互動廣告,壹只金光閃閃會進化的驢,啊不是,牛,配以5毛錢特效,整個壹土豪消消樂,豪字不發音,這個怕不是澳門賭場的宣傳?
其實說起來,外國品牌詮釋中國風未遂早就不是第壹次了。
就比如阿迪達斯在雞年推出過的壹款幺雞麻將鞋,鞋上印著壹只雞,後邊掛著壹塊麻將。
狗年的主題則是“獒”,美丑先不提,見仁見智,只能說看著還算含蓄。
但Dior就很直接了,直接在紅包上印了壹個“狗”字??!!
傷害不高,但侮辱性極強。
收到這種紅包我甚至會覺得對方在罵我,Duck不必。
無獨有偶,18年Kenzo也是這麼簡單粗暴。在雙肩包及手拿包內,都縫壹個“狗”作內標。
原來,小狗就是我自己。
同樣敷衍了事的還有15年Burberry出的這款圍巾,這種設計在某寶19.9包郵不能再多了。
直接加個“福”字可還行?
再次證明了他們的設計,就是沒有設計。
Vetements更絕,直接印了壹個豬字。
就這??
這設計俺也可以。
還有耐克的“發福”鞋,這壹看就是對中國文化壹知半解,發福在中國是發胖的意思,還特意賣弄壹下弄了個倒福,暗示脂肪雖遲但到。
以及CK的雞年紅內褲,誰說老外不懂中國文化?這都學會壹語雙關了,知道雞在中文裡有好幾個意思。
更扯的是這個Gucci豬年手包,上面是叁只英國小豬,你好歹也弄個中國豬啊。
以及鼠年的米老鼠,這都和中國元素有什麼關系?!
還有LV的狗年手包,用的竟然是原產地在日本的柴犬?
同樣是狗你還不如用這個,那我都算你了解中國文化。
堪稱大型崩壞現場的,還有Gucci的狗年和雞年限定:
大師,我悟了,原來在外國人心裡,中國風就是大紅大金加漢字,還不行就搬出刺繡和生肖動物。
范思哲曾在2012年推出這款金光閃閃的手提包,約25000人民幣,可以,拎著直接登基。
再看看意大利高端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
就這種設計簡直就是太失敗了
而除了各種服飾包包,美妝也難逃壹劫,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阿瑪尼歷年限定高光。
設計千篇壹律,外包裝永遠都是壹個大福字,擺在壹起跟盲盒似的。
而且不論大家怎麼嘲,依舊不改,
這種堅持,Salute!
具有傳奇地位的西班牙珠寶品牌卡瑞拉·卡瑞拉(Carrera y Carrera),在16年推出過生肖猴系列戒指。當時價格6200英鎊,約等於55000人民幣。
看得人san值狂掉,猴猴那麼可愛,為什麼要作踐猴猴。
雅詩蘭黛猴年限定粉餅,嚇死個人,簡直是《西游記》在逃妖怪。
2014年愛馬仕的馬頭項鏈,不知道設計師是看什麼提煉的靈感,古代刑具嗎?
肆舍伍入就是上吊繩,宣傳語:你這輩子有沒有為時尚拼過命?
不過說到底,為什麼國外大牌都跟風推出中國風呢?
在以前,推出中國限定款的外國大牌還只是星星點點,但最近幾年,跟風面向中國的品牌越來越多,甚至已經變成了壹種趨勢。
對此,其實道理你都懂,無非就是想通過討好中國購買群體來賺錢。
根據世界領先的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中國奢侈品報告2019》顯示:
“2018年,中國人在境內外的奢侈品消費額達到7700億元人民幣,占到全球奢侈品消費總額的叁分之壹,平均每戶消費奢侈品的家庭支出近8萬元購買奢侈品。
2012年至2018年間,全球奢侈品市場超過壹半的增幅來自於中國。未來,預計至2025年這個比例將達到65%。”
很明顯,中國消費者已經成為了促進全球奢侈品市場最最主要的動力之壹。
這麼大塊蛋糕,誰不想來分壹杯羹?
這種購買力甚至都可以影響某個牌子的未來發展。
疫情期間,國外眾多品牌受創。隨著中國疫情好轉、率先解封,人們的購買欲復蘇,很多品牌都把中國市場視為最大的希望。
疫情期間LVMH的CEO貝爾納·阿爾諾淨資產縮水超300億美元,成為全世界疫情期間虧得最慘的壹個。阿爾諾表示,隨著中國奢侈品市場逐漸恢復,LVMH開始將全部增長希望寄於中國市場。Bloomberg News也報道稱:“奢侈品行業的命運,以及阿爾諾的命運,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
可以說,未來得中國市場者得天下。
但問題是,為啥明明是想討好中國消費者,卻把東西設計得那麼丑呢?
已經2021年了,沒想到這些外國大牌對中國風的理解依舊只停留在上亮金、大紅、大福字,以及生肖、刺繡、大尾巴龍上。
看看歷年作品,那些設計師們精准地把握了中國地攤、微商、批發市場以及精神小伙的品味,令人匪夷所思,這種對中國風的畸形挪用是怎麼做到全世界統壹的?
現在網絡如此發達,能了解壹個國家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但這種對中國的狹隘刻板印象非但沒有改變,反而不斷固化。
而且這類印象也不只停留在時尚領域,在影視劇創作以及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見到對東方元素的濫用。
其實說到底,就是敷衍。
根本不懂中國文化,但又不肯花時間學習,只想著賺快錢,為了省事兒,這些外國大牌只把他們腦中那幾個單壹的中國文化元素進行復制粘貼和強行拼接。
可中國文化如此厚重豐富,很多更是只能意會,如果不能花大量時間去深入理解、研究,怎麼可能做到運用自如?
壹個漢字、壹種顏色,在中國文化中常常包含很多層寓意或禁忌。
我們喜歡紅色,但那是節日限定,為了喜慶,可不等於要時時刻刻穿在身上。
我們拍攝土味兒視頻,也只是自娛自樂、輕松調侃,而不是真的喜好。
但凡多花壹粒花生米那麼大的心思,也不至於翻車得那麼嚴重。
而這些設計和近幾年逐漸形成某種潮流的“新丑風”並沒啥關系。
無關創作自由,其實就是完全不了解,又想掙錢,姿態還要高高在上。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東西連我們自己都還在探索學習,以為讀幾篇帶有主觀色彩的外聞報道、看過幾部有東方元素的電影就算了解中國,未免太傲慢了。
想要真正贏得中國消費者的喜愛,讓人心甘情願購買,最起碼也要擺正態度。
最後,
外國大牌對中國風的妖魔化,同樣也涉及到我們自身的文化輸出問題。
如何在未來的日子修正這類刻板印象,
既涉及到中國設計師是否能在國際上取得話語權,用經典作品讓老外see see 中國風的正確打開方式,
還涉及到中國的影視作品以及文學創作是否能走向世界,讓極具美感的東方藝術被看見。
被動往往等不來了解,只能等來誤解,主動出擊才能致勝,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我們無數次提到文化輸出的重要性。
而關於這點,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