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2-21 | 來源: 全現在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壹個肆口之家的鞋櫃整理前後對比 圖源:受訪者供圖
2020年伍月,小區剛解封,劉欣就叫來了壹名整理收納師。他實在無法忍受再多壹天這樣亂糟糟的日子。
李隱的父母在濟南買了壹個120多平米的新房,不再擠在以前部隊分的小房子裡了。她知道媽媽壹定不會讓陌生人整理家裡的東西,所以決定自己去學整理,她想要和過去混亂的生活告別。
在上海,曉宇更願意回家了,她告訴整理師趙千晴,自己已經想好了下班回家可以做哪些事情。
後來,荊凡的壹位朋友轉行做了整理師,她很快預約了她的時間,邀請對方上門。整理幫助荊凡重拾了對生活的掌控感。按照相近品類、穿著順序進行了整理。改造之後,荊凡的包和帽子也都放進了衣櫥,想要的東西隨時可以找到,她感覺自己的焦慮時刻少了壹些。只是她也說不上,和理想生活的差距是否只差壹個“整理師”。
香港的心理醫生Esslin Terrighena 說,“與長期存放的物品分開是壹個情感過程,但是形成新的空間可以促進創造力和幸福感。我們可能會感到更有條理,並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我們不會因混亂而分心,我們會變得更有效率。當我們可以壹次專注於壹件事情時,人就變得更加鎮定。”
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為了穩定的情緒付費整理。在整理師蔡蔡的觀察中,在北京,有“享受生活”意願的人並不多,因為大家都在努力打拼。比如海澱的客戶特別少,但蔡蔡覺得他們的環境是最需要改善的。每當她向他們提出這壹點時,他們往往認為,整理壹個家並不是他們的主要矛盾,他們寧願將這筆錢花在給孩子多補壹門課上。
他們常說的是,“我現在還不適合享受安逸的生活,我還不配這項服務,我還有好多事要去幹。”
(應采訪對象要求,李隱,劉欣,荊凡為化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