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2-22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吴中路站厅的灯光系统也经过精密设计。 图/受访者提供)
为了保证拱型结构的清爽,建筑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展现站厅大跨度拱型的结构美,真实地显示结构的原始面目,不能用吊顶覆盖。事实上,建筑师也没法用吊顶再做一个光滑的顶,因为吊顶龙骨的固定所需的钉子会破坏预制结构的安全性。这样一来,原本走吊顶的空调风口、消防喷淋、照明、摄像头、逃生指示,便都“无处安身”。
也就是说,既要让吴中路地铁站符合任何一个常规地铁站都要满足的规范从而审批通过,还要为了展示结构,将空调风口、消火栓、摄像头等设备最大限度“藏”起来。
这一切在吴中路站对公众揭开面纱的一刻,都如约实现了,可以说是奇迹。
(吴中路地铁站厅浓缩了上海,站厅两侧是浦东和浦西壮观的城市景象。 图/受访者提供)
站厅中最引人注目的设计,则是两侧展示上海城市景观的景墙。穿过地铁站的长廊,就像穿过一个展示上海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华丽展厅。如果把站厅地面看成黄浦江,那么它的两侧就是浦东和浦西壮观的城市景象,而站厅的两端则象征着上海壮美的未来。
非作建筑在设计吴中路地铁前,参与过诸多书店、别墅、大厦的建设,而此次接触到地铁这种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俞挺感叹道,“作为一个每天有几百万、上千万人使用的公共空间,地铁站如果仅仅是被当成一个满足功能要求的设施,而不能让身处城市之中的人在这个空间之中感受到这个城市对他们的鼓励、安慰和治愈,那么这个城市就是不够温暖的。”
他一直记得网上的一段话:上海是一个有着光、发着光的城市,人们在这个发着光的世界里面行走,无论遭遇到多大的不公平和对待,都会有决心和毅力坚持下去。
高颜值地铁站扎堆亮相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地铁的发展迅猛,以上海地铁为例,用仅仅二三十年的时间,就超过了伦敦地铁一百六十年的建设成果。
然而,比起世界其他大都市的地铁文化风貌,比如以自由浪漫着称的巴黎地铁、凝固历史记忆的莫斯科地铁、气质自由包容的纽约地铁,中国地铁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车站面貌雷同,识别性低。
近一段时间,中国大城市也开始从功能地铁向人文地铁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城市的治理都展开尝试,让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上海在众多的尝试者中表现亮眼,但绝不是独行者。
近几个月,北京、武汉等城市,都频频传出“高颜值地铁站”露面的消息。
2020年12月31日,位于北京地铁16号线上的甘家口站,在新年到来的前一天投入使用。甘家口站位于阜成路与三里河路十字路口处,车站的西侧,就是闻名的钓鱼台国宾馆。为了呼应车站附件的京城网红打卡地——银杏景观大道,车站以“三里河秋色”为设计主题,以银杏为代表性元素,艺术玻璃上印有金黄色的银杏,远远望去,在灯光的映衬下,似有银杏叶片在站厅中起舞。
几乎同时,2020年12月10日,武汉地铁8号线二期的洪山路、街道口、省农科院三座特色站也集体亮相,其中洪山路站刷新了全国最大的地铁站手绘艺术墙纪录。艺术墙采用浮雕工艺,将楚天台、武汉大学牌楼、沧浪亭等洪山周边的标志性人文景观悉数收入其中,头顶则通过樱花为核心的创作元素,营造出唯美和浪漫的感官体验。
而论起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色,早在2017年,广州就以一条“通往大海的地铁”走在了前列。广州地铁4号线南延长段,直奔大海,无缝接驳南沙邮轮母港。其中,南沙客运港站是一座围绕“岭南文化”为主题建造的车站。整个车站沉浸在一片海蓝色的色调中,全站铺设玻利维亚蓝花岗岩石材地板,天花板做镜面处理,让人仿佛置身通透的大海。-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