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2-27 | 来源: 地史馆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大英“带孝子”,加拿大为什么要认美国这个“野爹”?
作为近邻美国与加拿大,一直展现出是睦邻友好的“铁”哥们形象,但美国并非没有兼并加拿大的野心。在美国的历史上曾数次入侵加拿大,连加拿大这个国家的建立也和美国发起的两次入侵息息相关,只是由于英国的牵制而不得不转而采取其他方式来压制加拿大。
“父慈子孝”
英属殖民地的美加
谈论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它们分别作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时期。众所周知,作为原印第安人聚居地的美国早期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加拿大最开始却是法国的殖民地。
追溯到15世纪末,以约翰·卡波特为代表的欧洲探险家在纽芬兰沿岸发现了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后,法国航海家雅克·卡蒂亚不仅查明了圣劳伦斯河这条通往内陆的主要水路,还发现了当时欧洲流行的奢侈品—皮毛,由此开始奠定了法国在北美大陆进行殖民活动的基础。
渔业和皮毛贸易的丰厚利润吸引着大批法国人来到这块荒凉的广袤大陆,并陆续在圣劳伦斯河流域兴建了一些居留点。到了1608年,塞缪尔·德·尚普兰在这里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并把其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新法兰西,他也被后人尊称为“新法兰西之父”。
随着法国皮毛商人的不断开拓,新法兰西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要的皮毛贸易基地,到了18世纪初,以魁北克为中心的新法兰西统治范围也逐渐扩大,北达哈得孙湾、西至大湖区、南到密西西比河口。
与此同时,英国也并未放弃北美洲这一块巨大的蛋糕,在其在美国建立殖民点之后,也积极地在北美大西洋沿岸拓展势力,并且以新英格兰为基础扩建成了沿岸的13个殖民地。于是,新法兰西的兴起与英属北美的发展,使得两者之间开始不断地进行利益之争。
随着矛盾的日益加深,最终英法两国爆发了长达七年的殖民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之中,英国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侵占新法兰西,尤其是要占领殖民地的中心魁北克。结果也正如英国所想,在其先后攻占了魁北克城和蒙特利尔后,到了1760年9月,英国就已完全完成对法属新法兰西的军事征服。
1763年,随着两国之间的《巴黎和约》的签订,英法七年战争正式结束。而根据《合约》规定,战败的法国于该年的2月10日将新法兰西殖民地转让给英国,存续了—百五十年的新法兰西就此成为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一部分。
七年战争前后对比
自此,法国失去了在美洲的统治权,英国得到了加拿大等美洲广袤的土地。但令殖民地居民不满的是,同英国人并肩对抗法国人的他们,并未得到渴望的土地。与此相反,英国甚至在战后加强了对殖民地发展和扩张土地的限制。被点燃的美国独立
虽然在七年战争中,英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但却潜伏着重重危机。法国在失去了对新法兰西的控制权后,正在酝酿新的战争,西班牙也在准备收复被英国占领的佛罗里达,因此英国同法国及西班牙的矛盾并没有缓解,而且更加尖锐。
另外,战争结束后,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也岌岌可危。英国希望通过增加北美殖民地的捐税,把因战争带来的财政危机转嫁于殖民地。因此,英国加强实施贸易条例,杜绝殖民地商人的走私活动,并着手采取一系列措施,将防务费用也转由殖民地人民负担。
波士顿倾茶
由于英国国会陆续地颁法,让北美地区的人们缴纳糖税、印花税、茶税等等的行为,让原以为能和英国臣民平起平坐的美洲人极其不满,反英情绪在上层议会政治人物中持续增长,也在地方民众中不断蔓延。
1774年,北美12个(除佐治亚)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这是北美殖民地的代表第一次聚集在一起,共商反对英国殖民压迫的计划。大会要求英国政府撤消高压法令,要求自治,但并没有提出独立的要求。
但是,殖民地人民的行为,严重触犯了英王威严,于是, 1775年4月,莱克星顿的民兵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而随着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各殖民地的总督大多逃跑或被驱逐,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从1776年3月开始,各殖民地开始纷纷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宗主国,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这极大地鼓舞了大陆军和民兵的战斗意志,北美独立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而后在1777年,在北方的萨拉托加,美军采用南北夹击的战术,使5000多名英军投降。随着萨拉托加的大捷,美国独立战争进入了转折点,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改变了动摇不定的观望态度,纷纷加入到反英斗争中来。美国实力大增,很快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国对加拿大的兼并
当然,在美国独立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忘记和自己一样遭受苦难的好邻居,加拿大。当时的13个州极力想要拉拢魁北克民众跟它们一起闹独立,脱离英国管制,但魁北克并不愿意独立。他们认为背叛英国,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可能遭到英国人无情的报复。
这些想法与以“拯救”所有被英国人压迫的美洲人为宗旨的美国人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
于是,13个州为了打压这个反抗者,派遣了两支军队入侵魁北克。当然,魁北克人民也不甘示弱,组织起民兵奋起反抗。
1774年冬天,美军两支雄心勃勃的部队会师并包围了魁北克要塞城堡,但在随后的战斗中,却完全脱离了他们的想象。两支军队损失惨重,它们的主帅一个战死,一个受伤,最终,在第二年春季到来时被迫撤退。
于是,这次战争不仅没能实现南方13个州侵占魁北克的意图,反而促使魁北克的法裔殖民者更加坚定地站到了英国一边,但是,这些并没有让美国打消放弃侵占加拿大的想法。在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建立起了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后,美国再次开启兼并之路。
18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了对英属加拿大宣战的决议,并授权美国战争部扩军至3.5万人。在战争开始之前,美军便开始计划兵分三路进攻加拿大。其中,主力东路军越过圣劳伦斯河天险,目标是占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
而中路军,则是越过尼亚加拉河,先占领纽瓦克镇,再直扑当时上加拿大省的首府约克镇(今多伦多)。西路军则从伊利湖要塞底特律出发,在伊利湖和休伦湖流域扫荡,然后中、西两路军队再合力攻击加拿大的战略要塞,金士顿。当三路军队的目标全部达成后,再向大西洋方向挺进,在海军的协同下将英军势力全部赶出加拿大。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美国所想,美国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与其是相反,英国及英属加拿大方面,虽然驻防兵力不多,但是却拥有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军官,以及众多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盟友的支持。
于是,美国宣战以后,三路军队的进攻全部失利,进攻遇挫后,美军仓皇逃回圣劳伦斯河南岸的美国境内,甚至许多美军士兵还未交火,便四散逃跑。于是针对这次失事,美国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在短哲整训后,发动第二波攻势。
这一次美军改变战法,不再分兵进攻,而是陆海空配合,集中兵力攻击中路尼亚加拉河和约克镇一线,企图先撕破英军的防线,再分散扩大战果。但直到1813年底第二波攻势结束,美军虽然占了不少便宜,但加拿大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金士顿仍然在英军手中,始终无法建立起决定性的战场优势。从冲突到协作的转变
1814年,美军主力的大部分集中在美加唯一接壤的北部边境前线,形成了后方兵力空虚的局面。于是,英军罗斯将军率领了四千人部队绕到美国后方,从东海岸登陆,直奔美国首都华盛顿。
这一奇招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美军不得不发布全国总动员令,临时拼凑了一支主要由民兵组成的七千人军队沿途阻击,但这支民兵战斗力低下,根本挡不住英军的冲锋。英军顺利攻下了华盛顿后,为报复美国人焚烧约克镇,一队英军士兵跑到白宫放火烧了官邸。
华盛顿的失陷使美国慌忙坐到谈判桌前,1814年12月24日,两国在第三国比利时的根特市签署和约,宣布停战。由于美国得知英国此时也是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于是 就加大筹码,要求沿北纬49度线整齐地划分美国和加拿大,这也奠定了今后美加边境的面貌。
美加战争后,虽然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但是两国一直处于紧张的僵持状态,比如美国从俄国手中购入位于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想要从北方包抄加拿大,最终把英国的势力从北美彻底排除的行为等等。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才对加拿大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在当时,欧洲已在纳粹控制之下、英国危急、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并对远东地区野心勃勃。在美国人看来,只有加拿大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加拿大应该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
而一向依赖于英国军事保护的加拿大,并不能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抵御纳粹的威胁,因此,加拿大最好的选择就是向强邻美国寻求帮助。于是,在战争期间,加美两国正式进入合作生产军需品的阶段:加拿大向美国提供美国急需的部分原料,美国向加拿大供给大宗军工产品。
而美加关系的进一步改变,则是在战后的美苏冷战时期。由于加拿大与苏联十分接近,于是,为了希望像早年得到英国的保护一样,由美国来保护它的国家安全,加拿大抛弃历史恩怨,与美国结盟,追随美国。-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