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2-27 | 来源: 地史馆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181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了对英属加拿大宣战的决议,并授权美国战争部扩军至3.5万人。在战争开始之前,美军便开始计划兵分三路进攻加拿大。其中,主力东路军越过圣劳伦斯河天险,目标是占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
而中路军,则是越过尼亚加拉河,先占领纽瓦克镇,再直扑当时上加拿大省的首府约克镇(今多伦多)。西路军则从伊利湖要塞底特律出发,在伊利湖和休伦湖流域扫荡,然后中、西两路军队再合力攻击加拿大的战略要塞,金士顿。当三路军队的目标全部达成后,再向大西洋方向挺进,在海军的协同下将英军势力全部赶出加拿大。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美国所想,美国并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与其是相反,英国及英属加拿大方面,虽然驻防兵力不多,但是却拥有一批受过正规训练、经验丰富的军官,以及众多加拿大民兵和印第安盟友的支持。
于是,美国宣战以后,三路军队的进攻全部失利,进攻遇挫后,美军仓皇逃回圣劳伦斯河南岸的美国境内,甚至许多美军士兵还未交火,便四散逃跑。于是针对这次失事,美国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并在短哲整训后,发动第二波攻势。
这一次美军改变战法,不再分兵进攻,而是陆海空配合,集中兵力攻击中路尼亚加拉河和约克镇一线,企图先撕破英军的防线,再分散扩大战果。但直到1813年底第二波攻势结束,美军虽然占了不少便宜,但加拿大最重要的战略要地金士顿仍然在英军手中,始终无法建立起决定性的战场优势。从冲突到协作的转变
1814年,美军主力的大部分集中在美加唯一接壤的北部边境前线,形成了后方兵力空虚的局面。于是,英军罗斯将军率领了四千人部队绕到美国后方,从东海岸登陆,直奔美国首都华盛顿。
这一奇招打得美军措手不及,美军不得不发布全国总动员令,临时拼凑了一支主要由民兵组成的七千人军队沿途阻击,但这支民兵战斗力低下,根本挡不住英军的冲锋。英军顺利攻下了华盛顿后,为报复美国人焚烧约克镇,一队英军士兵跑到白宫放火烧了官邸。
华盛顿的失陷使美国慌忙坐到谈判桌前,1814年12月24日,两国在第三国比利时的根特市签署和约,宣布停战。由于美国得知英国此时也是深陷水深火热之中,于是 就加大筹码,要求沿北纬49度线整齐地划分美国和加拿大,这也奠定了今后美加边境的面貌。
美加战争后,虽然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但是两国一直处于紧张的僵持状态,比如美国从俄国手中购入位于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想要从北方包抄加拿大,最终把英国的势力从北美彻底排除的行为等等。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才对加拿大的战略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在当时,欧洲已在纳粹控制之下、英国危急、日本军国主义大规模侵略中国并对远东地区野心勃勃。在美国人看来,只有加拿大是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加拿大应该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