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3-03 | 來源: 斑馬消費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海底撈 | 字體: 小 中 大
人們不再仰望海底撈。當食品安全危機、漲價風波以及最近的攝像頭事件頻頻發生在這家餐飲巨頭身上時,《海底撈你學不會》塑造的動人形象,日漸黯淡。
更直接的是,在疫情沖擊下,海底撈去年業績下降了九成,跟百勝中國沒法比,差點就要淪落至虧損烤鴨全聚德身旁。
根本原因在於,公司上市後的業績增長,主要來自門店數量的增加,並不是建立在運營效率提升的基礎上,翻台率、同店銷售額增長率不斷下滑。
2020年,船大難掉頭的海底撈,遇上了疫情“黑天鵝”,直接從頂峰跌落。
意識到危機,大象轉身緩緩開啟。高層調整、減員增效自上而下,公司也在火鍋之外,積極探索新品類。只不過,短時間內恐怕很難看到效果。
業績下滑九成
疫情對餐飲行業的傷害是不可逆的。新房裝修的需求頂多延遲不會取消,看電影還能有報復性消費,酒店業甚至還能寄希望於自己成為隔離酒店。但是,去年過年沒吃到的海底撈,今年大年初壹也不可能吃兩頓。
於是,在海底撈(06862.HK)2019年創下營業收入265.56億元、淨利潤23.45億元的業績紀錄之後,2020年上半年急轉直下、虧損近10億,雖然令人吃驚,卻並不讓人感覺意外。
2020年初壹個多月的門店關閉,對於上半年營業收入的影響並不大。所以,當3月1日晚間海底撈披露業盈利警告,還是令行業和市場感到震驚。
去年,海底撈淨利潤同比下降90%,主要原因是疫情防控對餐飲消費的影響,以及公司因匯率波動而產生的匯兌損失2.35億元。
悲觀預期之下,最近半個月,公司股價愣是跌去20%,昨日報收68.50港元/股。盈利預警發布後,花旗公開表示對業績失望,目標價55港元,對應20%的下跌空間。
全聚德雖然預計虧損2.40-2.64億元,但那畢竟是上壹代傳統中餐企業,海底撈身處中餐最適合標准化的火鍋門類,自然要把對標的目光投向百盛中國(09987.HK)這樣的大型連鎖餐飲企業。
百盛中國旗下雖然必勝客品牌多有拖累,但公司上下應對疫情變革得力,總收入下滑了6%,就算剔除資產重新計量導致的收入,主營業務產生的淨利潤下滑也不到兩成。
上市後虛胖
作為中國最大的餐飲企業,海底撈的跌落為何如此猝不及防?
因為,上市之後,海底撈的業績增長,更多地依靠著門店數量的擴張,而不是旗下火鍋店運營效率的提升。
2017年底、2018年底、2019年底,海底撈旗下餐廳數量分別為273家、466家、768家,2018年上市當年門店數量同比增長了70.70%,次年同樣增長了64.81%。
早年被海底撈奉為圭臬的翻台率等指標,已然松動。公司此前曾長期把平均翻台率(次/天)維持在5,到2019年卻跌至4.8,去年上半年特殊情況跌至3.3。同店銷售額增長率,由2018年的6.2%,跌至2019年的1.6%。
壹味追求規模,甚至直接成為運營效率的拖累:新開門店戰略性虧損,超過公司老門店的消化能力,就會引發反噬。
虛胖的海底撈,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店越開越多,運營效率不見提升,公司各項硬性支出如門店租金、員工成本等都在不斷增長。最終持續走弱的單店盈利能力,在2020年疫情的夾擊之下,給公司來了壹招釜底抽薪。
以最顯著的人力成本為例。很多人難以相信,海底撈已經成為壹家擁有10萬名員工的企業。為了這102793名員工,2019年公司付出了79.93億元的成本,較上年增長了59.3%,員工成本占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30.1%,提升了0.5個百分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