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3-12 | 来源: 博物馆丨看展览 | 有7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新文化运动时期,诸多学者不仅推广白话文,同时也大力推广简体字。当时鲁迅与钱玄同、刘半农等大家甚至提出要把汉字彻底简化成拼音。当然这一想法最终并没有成行。
1935 年,国民政府在钱玄同编写的《简体字谱》基础上颁布了《简体字推行法令案》,并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很可惜由于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不久便宣布作废。
国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
再到后来新中国建立,1956 年 1 月 28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 23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逐步通过报纸杂志等出版物试用推行简化汉字。
其后数年,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今年我们见到并使用着的通用规范汉字。
这些简化汉字其实就是对古代已有的字形所进行的筛选和整理,选择其多种字形中更合适的一种。事实上,我们常用的简化字中超过 80% 在古代就已经广泛存在了。
文字改革专家叶籁士对其中最常用的 521 个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解放区和建国后出现新出了 101 个,占 20% 不到,而其余 420 个简体字都是自古就存在或解放前就已经流行使用着的:先秦时期 68 个,秦汉时期 96 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2 个,隋唐五代时期 29 个,宋辽金元 82 个,明清 53 个,民国 60 个。
所以以后当你的朋友在古代文物上见到简体字大呼 " 这是赝品 " 的时候,你就可以淡定地找出这篇推文为他科普。
总之,汉字简化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反复且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说自近代起,也可以说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始终,是人们意愿和政权推动的共同结果。
汉字简化也不是笔画越简略越好,不然也可能会引起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
不论时代背景如何,改造汉字的目的都绕不过更便利的书写,更简便的阅读,更有效的普及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 " 退简还繁 " 的声音。然而,汉字作为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工具,其锋利乎?其趁手乎?普通群众拥有最佳发言权。
汉字改造并不会因此终止,相反正因为它能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才能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延绵不绝。-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