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3-24 | 来源: 爱旅游的哆啦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芳林开档的老太太,广式米粉一卖就是一辈子。在她爸爸做小贩的年代,买一双5角新币的拖鞋都是一种奢侈。那时候,别人讥笑为何节省至此,爸爸只是回复,“因为我有一个家”。
△闹市里的商贩
迷途的中年人在这里重头来过,患难夫妻在烟火气里互相依靠。庶民美食,出自庶民之手。上万个摊位背后,是最平凡的百姓。
一碗云吞面,从3角卖到5角,又从5角卖到7角,一点一点撑起整个家。“讨生活不能怨,怕辛苦就回家睡觉吧。”出名不是天降的运气,而是迟来的奖赏。你看那些档主,哪位的腿脚没有静脉曲张的痕迹。
小贩文化申遗成功后,新加坡首先致谢的,是行业里的从业者。“满足国人口腹之乐,丰润国家精神滋养”,舌尖上的新加坡,由辛劳与汗水共同打造。
于游客,小贩中心是活色生香的城市体验;于居民,是平常生活的重要构成。“若是没有小贩中心,今天我们的生活面貌会很不一样。”
△街头巷尾的小民生活
小贩中心依组屋区而建,而组屋又承载了新加坡逾八成的人口。黄皮肤黑皮肤,有钱的没钱的,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用餐。新加坡人在这里填饱肚子,在这里闲谈社交,在这里度过日辰。人们珍视这些并不高级的地方。
在新加坡的网站,你甚至可以找到动画化的小贩中心地图指引。信息之详细,分类之清晰,具体至每一个档位的号码、名称和营业时间。对于当地小贩文化的保育,其中用心可见一斑。
△精心装饰的纽顿熟食中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