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4-04 | 来源: 新闻周刊 | 有3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各国开放国门 疫苗如何互认?
去年年初至今的三个学期,为了防疫,肖立把课堂搬进了家里,100多名外国留学生(专题)课也只好全改成远程线上授课。相较于面对面授课的直截顺畅,他遭遇线上授课的摸爬滚打。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师肖立:可能最大的影响是时区的影响。我的土耳其学生告诉我说,我们正常的时间应该8点半上课,但是在他们那还是大概(凌晨)3点多钟。各个国家的网络的情况甚至电力供应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我遇到过五次以上了。学生正在上课就表示说停电了,所以他就掉线了,你就发现这个人的画面就不动了,他好像就像被冻结了一样。有时候延迟会非常严重,你领读生词的时候,如果是在线下的话,大家几乎是在同时读一个生词。但是你在网络上听他们读生词的话,声音是此起彼伏,这就显得比较乱。
需要在社交实景中锻炼表达的语言教学,线上的及时反馈、考核等步骤都显得举步维艰。他很怀念与学生相处的日子。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师肖立:这个简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话题,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财富就是自己的学生,这不仅仅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托,也是你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奋斗的一个代表。都很希望尽早看到自己的学生能够回到课堂,回到原来这种看起来是很普通的生活。
就在肖立原本已做好网络教学常态化的准备时,他看到了国内外倡导的疫苗接种。更确切的说,作为预防感染的最有效手段,实行疫苗广泛接种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尽快开放国门,进而恢复贸易的重大决策。在这种有限开放中,一个设想随之产生:让疫苗成为另一种护照,不仅适用于国内,也成为国际旅行通行证,以促进跨境人员流动,这便是“疫苗护照”。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护照有发护照的一方,护照有认这个护照的一方,这样你才能够通行。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疫苗不是吃的苹果,不是说在一个地方被认可的疫苗,就能够自动到另外一个地方(被)认可。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个所谓疫苗护照的提法是有了,呼吁是有了,但是实质上的这个操作很少。
正如护照并非所有国家互免签证,疫苗护照首先面临的同样是疫苗互认问题。今年三月中旬,欧盟计划推出“数字绿色证书”,四款疫苗被批准,后续可能会将中俄两国疫苗纳入其中,但前提是严格审批程序。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疫苗在不同人的身上,特别是成年人身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这一次新冠的疫苗的上市时间,是超音速(似)的快,但是疫苗最终的有效性,还是一步一步观察过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