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4-10 | 來源: 剝洋蔥people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叁星 | 字體: 小 中 大
機會始現於2年前。2019年12月2日14時13分,正在開會的冉宏林坐不住了。
他收到同事發來的壹張圖片:灰黃的土裡露出壹條窄窄的青綠色。
“出現銅器。坑內。”對方簡短地說。
不久前,2019年3月,《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實施方案》公布,提到要對叁星堆遺址開展新壹輪的有針對性的考古工作。從那之後,叁星堆考古工作站在遺址布了探方,發現兩大祭祀坑33年後,開展了新壹輪勘探工作,初步探到了方型坑的跡象。
冉宏林是叁星堆考古工作站副站長,“哪裡出土的?就是那個坑?”他消息回得很快。
那個坑,後來被確認為叁號祭祀坑。
“搞清楚先。不要聲張……今年不得發掘,明年才能系統發掘。下壹步就要回填,打圍,升級安保體系,待明年搭大棚,大家伙兒們慢慢發掘。”冉宏林壓著內心的激動囑咐著同事。
2021年1月,叁號坑的工作艙建好。這是壹個高科技的小房子,可以調節現場環境的濕度和溫度,讓器物出土後也能保持良好的狀態,每個祭祀坑都配了工作艙。這壹次,不僅肆川大學的學生來到了這裡,北京大學、上海大學都來了隊伍,肆川省考古院聯合國內33家單位開啟了新祭祀坑的發掘工作。
“1986年發掘兩個坑是搶救性發掘。已經挖到東西了,就搶救回來、記錄清楚、保護好就行了。”趙殿增告訴新京報記者,那時,人們對於坑周邊區域的狀況並不清楚。“現在才挖,我覺得是個最好的機會,當時挖掘條件和研究條件都差,那時候挖就更亂了。”
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徐斐宏作為叁號坑的發掘負責人,帶領學生下坑發掘。
開始先挖填土,“表層是比較黏的黏土,再下面有沙土”,發掘人員拿著手鏟、橛頭,壹天八小時工作,每天下坑前都要從頭到腳穿上壹整套防護服,防止“污染”器物,“坐在上面做記錄、做壹些文案工作的話還行,因為有空調。但是如果下坑幹體力工作的話,那還是很熱的。”
來現場3個月,徐斐宏明顯感覺到,這次考古在技術和理念上的進步,“從系統的理念上來說,發掘和文物保護、科技考古取樣同步進行,很細致,提前配備了壹個很完善的發掘系統,對我來說是壹段獨特的工作經歷。”
叁號祭祀坑器物。圖源叁星堆博物館官方微信
到3月16日,坑裡的填土層被挖完,更多的器物顯露出來。目前,這個長約5.5米,寬約2.5米的叁號祭祀坑,已出土了約109件青銅器、127根象牙和8件玉石器,其中包括器型罕見的“銅人頂尊”——這口尊在肩部肆周裝飾有4條飛龍,沿尊口游動而下,銅人雙手呈拱手狀,頭部和尊的底座連接在了壹起。
人們總是對這類造型奇特誇張的青銅器印象深刻,叁星堆考古工作站前站長陳德安認為,這或許使大眾對古蜀文明的理解產生了壹定偏差,“不能說這是外星文明,那是開玩笑,異想天開的娛樂和學術研究要分開。”
“這次新出土的文物是對古蜀文明直接的資料補充,包括它的物質文化和宗教信仰。”徐斐宏認為,這也再壹次證實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壹體,“因為古蜀文明和中原有不壹樣的地方,但其實還是在中原影響下出現的文明,最後,在秦漢的時候,它被吸收、變成了中原的壹部分。”
目前,徐斐宏等考古挖掘人員正在配合文物保護中心進行器物提取。
接力修復
2021年3月21日下午,3號祭祀坑旁,楊平有點緊張。-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