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4-17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本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环境专家朱文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放射性污染物和其他传统污染物不同,许多放射性元素如碘、钌、铑、碲、钴和锶是无法消除的。
朱文武进一步表示,“放射性核素衰变的快慢是由原子核内部自身决定的,与外界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以氚为例,它的半衰期约12年,也就是说过了12年,虽然有一半的氚原子核衰变而无害,再经过12年,还有四分之一的氚仍然有害。再比如,‘铯-137’这种同位素,半衰期约30年,如果放到自然环境中,要想实现99%衰变,则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核环境工程教研所所长王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洋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不是日本一个国家的,不是它的“后池塘”,尤其是对中韩两国作为邻居来讲,必须要打招呼。另外,应该由中韩等有能力进行检测的国家,对日本核废水的真实数据进行核验,这是最起码的。再有,整个排放过程,比如每年排放的流量以及排放的地点都必须公开透明,在环太平洋国家的监督之下进行,这才是一个国家该有的负责任的态度。
放射性核素通过食物链最终将进入人体
那么对于大众来说,排入太平洋的核废水会对海洋生物和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海鲜还能否继续吃?
据相关分析,日本东海岸有日本暖流,它会源源不断把日本排泄的污水汇入北太平洋暖流,洋流会带着污水在整个北太平洋循环,沿岸国家和地区有十余个。而且,核废水会顺着洋流在北太平洋绕一圈,最后也会到达我国台湾(专题)地区附近。
不过在朱文武看来,核废水就像潘多拉魔盒。放射性核素一旦投入海洋,就会被海洋生物所吸收。在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会产生富集作用,即在其生命周期中不断吸收核素。长此以往,这些海洋生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就会比海水里的浓度要高。而人类处于食物链顶端,最终也将影响到人体健康。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教授张金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获得的信息是,预排放废水中残留的放射性物质包括氚、铯-134 、铯-137、钴-60 和锶-90等多种放射性核素,其可进入到水生生物体内,通过被污染水产品的摄入进入人体造成内照射,可危害吸入者的健康。
因此有分析认为,面对这种现状,全世界渔业都会受到影响。
日本渔业团体4月13日发声明:“我们无法容忍这个做法,这是一个让人遗憾的决定。”日本全国渔业协同组合联合会认为,一旦核辐射污水排入大海,势必导致水产品安全性遭质疑。目前多个国家已开始酝酿是否要禁止日本水产品进口。
我国是水产品消耗大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海鲜产品的消费量,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人均海鲜消费量将达到约36公斤。
2020年,我国海鲜进口量为127亿美元。不过据媒体报道,我国海产品十大进口来源地分别为俄罗斯、厄瓜多尔、印度(专题)、加拿大(专题)、越南、美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挪威以及泰国,日本并未在列。
此外,我国海洋渔业或许也将受到影响。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海洋捕捞产量为1000.15万吨,总产值为2116亿元。
“放射性核素不像其他常见的海洋污染物,它是一种同位素,属于原子层面,不可能像分子一样简单过滤,处理也需要非常专业的设备,因此渔业对此是‘防无可防’的。”朱文武建议,相关检测部门今后要加强对我国近海海水及海产品放射性核素含量的监测监管。
目前市场普遍认为,将核废水倒进太平洋,在季风和洋流作用下,将对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一定影响。
受此消息影响,国内水产养殖企业受到资本市场追捧。连日来,A股水产养殖股持续走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