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1-04-27 | News by: 市界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郑爽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周迅、霍建华)
在《金陵十三钗》中,仅克里斯蒂安·贝尔一人的片酬,就高达1亿人民币,占总投资成本的1/6。
这样的薪酬,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
而从纵向来看,明星的片酬每年都在增长。
以“话题女王”杨幂为例,其2006年参演《神雕侠侣》时,片酬还极少,拿的是“打包价”;到了2011年,杨幂因《宫锁心玉》爆红,片酬涨到一线价格,到了30万/集;等2017年出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时,单集片酬为53万;2018年上映的《谈判官》,杨幂单集片酬达86万元。
(杨幂)
而杨幂并非个例。《奋斗2》的编剧石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本来很希望沿用《奋斗》的原班人马,但碍于这些演员的身价在《奋斗》后有了10倍的上涨,所以只能换角演出。
然而,并非所有国家的演员片酬都这么高。
据说邓超2015年加入《奔跑吧兄弟》时,单集收入为100万元左右,而韩国的“国民MC”刘在石,《Running Man》的单集收入仅6万元。2015年,韩国演员洪秀儿出演综艺节目《现场脱口秀Taxi》时曾坦言,自己在中国的收入是在韩国的3-4倍。
令人感慨的是,造成这样大差距的原因,却并非因为演员的演技,而是畸形的市场形态。
02、皆为利往
某种程度上,“明星”也是一种商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价值决定价格,供需影响价格,明星片酬是其价值的量化体现。
一款产品好不好,要看它的质量、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那么,对于“明星”这款产品,质量就是所谓的颜值、演技,用户体验则是其能否给用户带来某种身心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售后服务大概率要看这个明星具备的社会影响力。
按道理来说,一款好的“明星产品”,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特点,并且这样的明星,片酬应该最高。然而,事实却比道理要复杂得多。
从供需关系来看,“需求”方是各大影院、电视台、广告商、观众……他们有的需要出圈的作品来为自己带来票房收入,有的需要广告收入,有的需要借此卖货,有的需要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
“供给”方则是“明星”,他们贡献自己的颜值、演技、敬业精神、票房号召力、带货能力……而保质保量的“供给”,相对来说十分稀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