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1-04-27 | News by: 市界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郑爽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以电影为例,一部电影的主要成本包括主演、配角、群演等的演员片酬,导演、编剧、化妆师等工作人员的薪酬,后期剪辑、配音等的制作费用,摄影、道具、服装等器材费用,外景交通生活费用等。
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成本会在筹拍之前核算出来,以便和资方洽谈。也就是说,每一部分的预算基本是固定的。
而一般导演、演员拿钱在先,服化道、后期制作费用在后。如果一个电影项目为了拿下一个明星而多支付了片酬,在投资方不追加投资的前提下,压缩的一定是服化道、后期制作的费用。
比如说编剧,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剧情是灵魂。但是作为“灵魂工程师”的编剧们,待遇却较低。据了解,一部原创作品买断版权在2018年时最低在20万左右,一线编剧的约稿费用在10万-100万。
而大多小编剧只能拿几万的劳务费用,并且连署名的资格都没有,其部分酬劳甚至会被扣留至电影开拍。
尽管编剧的文字和明星表演一样,都属于无形的产品,但待遇可谓是天差地别。而这样的待遇,也致使我国优秀的编剧少之又少。
另外,因为后期制作经费不足,影视剧经常被吐槽“塑料道具”“五毛钱特效”,粗制滥造下,电影行业也很难良性发展。
早在此前央视做过的“明星片酬对中国影视业影响”的专题报道中,导演陆川、吴思远就曾发表过类似看法,认为高片酬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制作费被占用从而降低制作质量,“这十分可怕”。
(陆川)
长此以往,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因为缺乏资金被“流掉”;因过于照顾“名演”行程,很多项目赶进度,甚至全靠后期P图;还有的当“数字演员”,用“123”代替台词;真正优秀肯吃苦的演员难以出头……
不合实际的“天价片酬”,已经成为了影视行业的“跗骨之蛆”。如果代表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影视行业,一味追求“造星”,劣币驱逐良币,影视剧产业将永远带着枷锁前行。-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