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5-04 | 來源: 轉化醫學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印度 | 字體: 小 中 大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爆發,並壹直延續至今。隨著全球抗擊新冠疫情工作的持續進行,疫情似乎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不幸的是,近日以來,中國的鄰國、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國家之壹——印度卻爆發了新壹輪的新冠疫情,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急劇飆升,並且還表現出壹種不可遏制的態勢!
4月30日,英國路透社以《印度新冠確診病例超1800萬例,掘墓人晝夜不停地工作》為題,描述了形勢拾分嚴峻的印度新冠疫情現狀。
截止5月3日,印度累計確診超過1900萬例,累計死亡人數超過21萬人。
連續10天,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均超30萬例,不斷刷新了單日新增確診病例的世界紀錄。更可怕的是,單日新增40萬例還不是印度當前的真實數據,受限於檢測能力,印度每日檢測數量是接近200萬次,也就是說,如果以每日新增40萬例的數據推算,印度部分地區的新冠感染人數將接近20%。
激增的新冠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使得這個世界上第贰大人口大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醫院和停屍房都不堪重負,醫療系統和殯葬系統都幾近崩潰。
在21世紀的今天,曝屍荒野,野狗啃食,不禁令人感慨這是怎樣的魔幻現實主義。
印度首都新德裡焚燒新冠死亡者的露天火葬場
印度疫情的爆發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鍾,面對新壹輪的新冠疫情沖擊,我們又該如何應對?新冠疫情又應當如何遏制?
印度最新流行的新冠毒株實現免疫逃逸
現有疫苗或將不起作用
新冠病毒從爆發已有將近壹年半的時間,但至今除中國以外的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未有消退的趨勢,並且隨著感染人數的增多,病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積累變異,快速進化出壹系列具有更強傳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的“超級病毒”。
如今,印度新冠疫情的爆發恰好佐證了這壹點。4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印度籍)在接受CNN視頻采訪時表示,由於檢測能力有限,印度疫情的形勢被“嚴重低估”,印度實際感染人數可能已經達到官方報告數字的20到30倍,實際的感染人數有可能達到3.5億至5.3億左右。
更可怕的是,擁有如此之多新冠感染患者的印度已然成為病毒的天然培養皿,目前科學家已在印度發現了新冠的“雙重突變株”甚至是“叁重突變株”。其中,印度此次疫情的雙重變異株——B.1.617更是成為了關注焦點。
實際上,對於B.1.617而言,“雙重突變”的表述並不准確,和其他變異毒株壹樣,B.1.617也具有多重變異,共出現了15處基因突變,引起外界關注的主要是其中兩處突變——L452R和E484Q。
2021年4月23日,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ICMR)的研究人員在預印本平台 bioRxiv 上發表了題為:Neutralization of 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 B.1.617 with sera of BBV152 vaccinees(B.1.617與BBV152疫苗接種者血清的中和作用)的研究論文【1】。
這項研究從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分離出B.1.617突變株並對其進行基因測序,通過與原始新冠病毒株進行序列對比,研究人員共觀察到23個非同義突變。其中,7個保守的非同義突變在S蛋白(與新冠病毒入侵相關)上,包括L452R和E484Q。
新冠病毒突變株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S蛋白438-506氨基酸上的任何突變都可能顯著改變病毒特性,從而增強傳染性、傳播性或逃逸免疫。此前的研究也證實L452R和E484Q突變均可增加新冠S蛋白與ACE2受體的親和力。
事實上,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ICMR)的研究人員在他們分離的B.1.617突變株中觀察到抗體中和反應下降,證明L452R和E484Q等突變的確有助於病毒逃避免疫反應。由此看來,在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的前提下,現有疫苗和抗體或將逐漸降低作用,人類距離實現群體免疫仍遙遙無期!
B.1.617突變株的抗體中和反應下降
新冠病毒不斷進化
是否會引起ADE效應?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與細菌、病毒的斗爭從未停止,每年因病菌感染而死亡的人數不勝數。在新冠疫情之前,在全球范圍內最大的壹場流行病當屬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范圍內感染了約10億人,死亡人數為2500萬至5000萬,而當時的世界總人口不過17億人。
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流感的致死率僅為0.1%,而西班牙大流感的全球平均致死率高達2.5%-5%,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具有如此恐怖的致死率呢?除了20世紀初科技醫療水平不發達和戰亂因素之外,ADE效應才是罪魁禍首。
ADE效應的全稱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即抗體依賴增強。通常情況下,抗體可以“中和”病毒,使其失去感染細胞的能力,但在某些情況下,抗體卻可能發揮相反的作用——它們協助病毒進入靶細胞,提高感染率。
簡單而言,壹種病毒可能同時存在好幾種病毒株,當你感染了A病毒株,痊愈後身體產生了A型抗體,而A型抗體反而可能會增強B病毒株的感染能力。除此之外,還有Fc介導的ADE效應和補體介導的ADE效應等。
登革熱的正常感染(左)和ADE效應(右)
實際上,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科學界壹直在密切關注新冠的ADE效應,目前並沒有新冠病毒株出現ADE現象的相關報道。但隨著新冠感染范圍和感染人數的擴大,新冠病毒進化出越來越多的病毒株,這是壹個逐漸累積的過程,而壹旦某些病毒株不幸產生了ADE效應,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新冠感染引起廣泛的並發症和後遺症
沖擊人類的社會和經濟秩序
新冠疫情從爆發至今,不斷刷新了人類對病毒的認知,作為整個人類的“飛來橫禍”,其影響的領域和范圍也越來越大,外貿、旅游、餐飲以及影視等行業在COVID-19大流行中更是遭受重創。
顯而易見,COVID-19大流行對世界經濟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並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社會秩序。
2020年7月31日,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在 Science上發表文章,強調COVID-19大流行對糧食系統、全球經濟、貧困、衛生以及貿易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2】。
更可怕的是,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是壹種在人體內廣泛分布的受體蛋白,主要存在呼吸道、腸道、腎髒、心髒和睾丸等器官和組織中。因此,新冠病毒感染不僅會帶來疾病和死亡,還會引發其他並發症,並在患者康復後導致不同程度、不同症狀的後遺症。
2021年4月27日,Science發表了題為:COVID-19 ‘brain fog’ inspires search for causes and treatments 的文章【3】,表明新冠感染會導致康復患者的思考、注意力集中和記憶障礙,即“腦霧”(brain fog)。
不僅如此,新冠疫情還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殖健康。疫情爆發以來,許多研究表明腎髒和睾丸可能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攻擊目標,因此新冠感染可能影響人類男性的生殖健康。
與之相對,COVID-19大流行的爆發肆虐迫使世界各國政府不得不采取社區封鎖制度,這極大地減少了社區居民獲取醫療服務的途徑。因此,壹些弱勢群體,如孕婦,在疫情期間獲得的照料要比她們實際需求的要少得多,這可能導致某些死產並發症容易被忽略。
例如,2020年8月,Lancet Global Health的壹篇文章就指出尼泊爾在疫情封鎖期間,其死產率從之前的14/1000激增到21/1000,上升了將近50%【4】。
此外,瑞典公共衛生機構的壹項研究分析也表明,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孕婦和產後婦女進入ICU的比例是同年齡的非孕婦的6倍!
2020年7月24日,意大利博科尼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Science 上發表題為: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human fertility 的文章。指出COVID-19大流行或將不再帶來“嬰兒潮”,甚至會導致世界生育率進壹步下降【5】。
更重要的是,新冠感染還會引起後遺症,常見比如:疲勞、呼吸苦難、關節痛、胸痛甚至是抑郁症。部分重症患者康復後還有患有肺部纖維化,極大地影響了康復患者的身體素質和勞動能力。
2020年12月2日,Nature 發表了壹篇題為:Could COVID delirium bring on dementia? 的文章指出,新冠的全球大流行導致了許多患者出現譫妄症,將可能導致數年後全球癡呆症患者激增。
由此可見,新冠疫情對人類社會、經濟和健康所造成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不作為放任新冠病毒肆虐終將付出沉重的代價,而如今醫療系統和殯葬系統趨近崩潰、社會和經濟秩序動蕩不安的印度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疫情尚未結束
仍需時刻警惕
總而言之,近日以來印度爆發的新壹輪新冠疫情為世界人民敲響了警鍾——新冠疫情仍未結束,我們仍需時刻警惕。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B.1.617等突變株具有更強的傳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之外,印度政府的松懈管理和基層民眾淺薄的疫情防控意識才是導致此次印度新冠疫情大爆發的罪魁禍首!
4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向歐洲國家發出嚴厲警告稱,放松新冠疫情管控措施可能會引發壹場“完美的風暴”(perfect storm),使感染病例數像印度形勢壹樣呈直線上升趨勢。
世衛組織歐洲區域主任Hans Kluge當天表示:“各國不應犯過早放松管控的錯誤,以避免類似的新壹波疫情暴發。印度的現狀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認識到這壹點非常重要!”-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