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5-04 | 來源: 轉化醫學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印度 | 字體: 小 中 大
如今,印度新冠疫情的爆發恰好佐證了這壹點。4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印度籍)在接受CNN視頻采訪時表示,由於檢測能力有限,印度疫情的形勢被“嚴重低估”,印度實際感染人數可能已經達到官方報告數字的20到30倍,實際的感染人數有可能達到3.5億至5.3億左右。
更可怕的是,擁有如此之多新冠感染患者的印度已然成為病毒的天然培養皿,目前科學家已在印度發現了新冠的“雙重突變株”甚至是“叁重突變株”。其中,印度此次疫情的雙重變異株——B.1.617更是成為了關注焦點。
實際上,對於B.1.617而言,“雙重突變”的表述並不准確,和其他變異毒株壹樣,B.1.617也具有多重變異,共出現了15處基因突變,引起外界關注的主要是其中兩處突變——L452R和E484Q。
2021年4月23日,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ICMR)的研究人員在預印本平台 bioRxiv 上發表了題為:Neutralization of variant under investigation B.1.617 with sera of BBV152 vaccinees(B.1.617與BBV152疫苗接種者血清的中和作用)的研究論文【1】。
這項研究從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分離出B.1.617突變株並對其進行基因測序,通過與原始新冠病毒株進行序列對比,研究人員共觀察到23個非同義突變。其中,7個保守的非同義突變在S蛋白(與新冠病毒入侵相關)上,包括L452R和E484Q。
新冠病毒突變株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S蛋白438-506氨基酸上的任何突變都可能顯著改變病毒特性,從而增強傳染性、傳播性或逃逸免疫。此前的研究也證實L452R和E484Q突變均可增加新冠S蛋白與ACE2受體的親和力。
事實上,印度醫學研究理事會(ICMR)的研究人員在他們分離的B.1.617突變株中觀察到抗體中和反應下降,證明L452R和E484Q等突變的確有助於病毒逃避免疫反應。由此看來,在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的前提下,現有疫苗和抗體或將逐漸降低作用,人類距離實現群體免疫仍遙遙無期!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