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5-04 | 來源: 豫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祖父停穩架子車後,我和祖父祖母將壹個個麻捆兒抱到了坑塘邊。祖父肆下打量了壹圈兒,指著坑塘中間壹處地方說,就在那兒漚吧。
隨即,祖父脫下布鞋和長褲,手裡拽著幾個麻捆兒深壹腳淺壹腳地踩著松軟的淤泥往前走。祖父快走到坑塘中央時,水已經齊腰深了,這時他把麻捆兒丟到了水裡。
如此往返數趟,祖父終於把壹車的麻捆全部拉到了坑塘中央,壹壹橫豎垛好,用麻繩捆扎結實,並搬來幾塊大石頭壓在麻捆之上。
最後壹次下水,祖父手裡拿著木橛和錘子,躬下身在水裡摸索著將長長的木橛楔進麻捆裡,以防止麻捆在水裡漂浮游動。
如此壹番忙活,上了年紀的祖父有些吃不消,瘦骨嶙峋的身體開始瑟瑟發抖。
祖母關切地問他礙事不礙事,祖父滿不在乎地說,沒啥事,就是凍哩吃不住,你先回去做飯,我把這幾塊石頭壓上去就走。
由於麻稈體態輕盈,質地疏松,比重小,沉入水底後很容易漂浮起來,有時候即便壓了石頭楔了木橛也無濟於事。
為了萬無壹失,有經驗的農人還會用鐵掀從坑底鏟出淤泥蓋在麻捆上,此舉能夠讓麻杆乖乖地呆在水底,即便是坑塘的水位下降壹些也不至於露出水面。
而過上壹些時日,那些腹中空空的麻稈喝飽了水,體重陡然增加,自然會老老實實趴在水底壹動不動。
漚麻時節整個村子都彌漫著壹股子難聞的臭味
在昔日的鄉間,農人們壹代代都是采用這種古老的傳統工藝漚麻,沒有任何輔助手段,完全靠自然發酵。
當然,這種原生態的漚麻方式給坑塘水質帶來的污染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我的記憶中,麻捆沉入水底後,叁伍天的工夫,壹塘盈盈碧水就起了變化,先是咕嘟嘟向外冒泡,繼而水面上漂浮著壹層綠色的泡沫,水質也由清變濁,隨著時間推移,麻杆在坑塘深處得到充分發酵,繼而散發出壹股子濃烈的腐爛臭味,摻雜著臭腥泥的獨特氣味,被風壹吹,彌漫在大街小巷的空氣中,撲入鼻孔,鑽進衣服,久久不散。
漚麻的這段日子,除了刺鼻的惡臭讓村人們難以忍受備受煎熬之外,也讓坑塘裡的生靈遭受了壹場災難,那些鴨啊鵝啊都躲得遠遠的,唯恐避之不及,至於平時習慣於就近在坑塘裡浣洗衣物的村婦們,也舍近求遠把陣地轉移到了村前清凌凌的河邊。
如若天氣晴朗,漚麻的時間頂多也就是半月贰拾天。
不過,最後幾天往往是關系漚麻成敗的節骨眼,農人們心裡裝著事,在家裡坐不住,幾乎每天都要下水察看壹番,不敢有絲毫麻痹大意。
農人們心知肚明,麻漚得生了,不容易剝下來;漚過頭了,又影響麻的成色。
不過,判斷麻是否漚成,經驗豐富的農人們也總結了不少“土辦法”,譬如下水用手壹摸,麻皮已經發軟,或者輕輕用手壹撕,麻皮脫落下來,說明麻漚成了。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