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5-13 | 来源: 采薇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可一年过去,林月在Y学院还是连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没有。一位同事听说林月没有被安排课程,主动邀请她同上一门课,分给她一些课时——在Y学院,学生少老师多,学校每年都要计算课时量,完不成的,该年度就被判处“不合格”,Y学院的老师们往往都是“拼”在一起上一门课。
林月原本很感激这个同事,但到了学期末统计工作量时,却发现这门课写的授课老师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名字。去问同事,他解释说是因为一个教授硬要横插一脚进来挂名,他也很气愤。还有一位女同事,请林月让她班上的学生做点事,说是会给一定报酬,但后来事做完了却没有了下文。见面时,人家也只字不提此事。
林月认识的、另一个其他学院的小何老师,本也是打算调来Y学院。但人还没来,就先被“征用”了——Y学院的李教授找到小何老师,告诉他是Z教授(一位全国知名学者,也是邀请小何老师调过来的重量级人物)有一个国家重点项目,想要邀请他参加其中,负责两本政府报告的撰写,承诺他每一本报告的酬劳是3万块。
小何老师哼哧哼哧做了几个月,终于完成一本,李教授让他赶快去报账,说经费快到期了。小何老师去了财务,却发现该项目的经费仅有两周就封账了——也就是说,按照财务复杂的报账程序和规定,即便最快速度,也顶多只能报销5千块。小何老师顿时气得脸都绿了,直呼中了李的圈套。之后,他心灰意冷,不想再接着做第二本。但李教授抬出Z教授的名号施压,让他抓紧时间完成,说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谁都负不了责任。最诡谲的是,自始至终,小何都未与Z教授直接交流过,不知道到底是不是Z教授找的他。
这件事之后,小何老师彻底打消了调到Y学院的念头。
经历了这几件事后,林月深刻理解了那句话:当你最弱的时候,欺负你的人最多。
那段时间,林月异常痛苦。Y学院的冷漠以及处处透露出的精明傲气,深深刺痛着她的心,一点点把她的尊严侵蚀掉。她心情变得异常沉重,不愿意去学校,更怕见到同事。常常莫名其妙对着先生发脾气。先生对她说:“你才去到这个人才聚集的学院,没有评上高职,也没有什么代表性成果,人家轻视你,这很正常。你现在自暴自弃、要死要活,都是没用的。唯有奋起直追,等评上职称了,大家才会对你刮目相看。”
林月想想,是这样子。
Y学院的老师们等级森严,呈金字塔结构。
最上层是“全国知名教授(二级教授等)”,他们着作等身,名声在外,手握很多重大项目,学生遍布全国各地;第二层是学院领导层,他们有的曾经是知名教授的门生,有的学术做得也很好,底下有博士、硕士众多,人脉甚广;第三层是普通教授,这些人已无职称进阶压力,只需维护好现有的地位即可,如没有行政升迁的需要,便不需要看谁的脸色,已经拥有了说“不”的权利;第四层是副教授,年轻有为,上升动力十足,通常都是名校出身,国家课题、核心期刊论文都有一些,能腰板挺直走路。
最末一层就是像林月这样的讲师。这是一群备受各大阶层、各个部门人轻视的人群。没有人会拿正眼看这群人,他们没有丝毫存在感,苦活累活总会找上门。
林月说,大学老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走仕途,第二类走职称,第三类是两条都不选的逍遥派——他们要么家里特别有钱,“老师”只是副业,要么看破红尘不愿追名逐利。极少数有家庭背景、自身又很努力的,前两条路都能走通。对于林月这样无靠山、没人脉的人来说,职称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评职称一年比一年难。学校自从进入“双一流”行列后,每年都在大批量引进各类人才。进入学校的人才标准从一开始的硕士升为博士,再到博士后,现在是非“海归博士”不要。随着人才引入,评职称的门槛也水涨船高,竞争异常惨烈。20年前有的老师仅凭一篇报刊文章就评上教授,10年前凭几篇普通期刊文章也能评上,甚至是5年前达到学校职称评审的最低线也能上——但近4年来,评选条件就像直升机一样升到云端,渐渐让人触不可及。林月感觉自己就像被蒙着眼睛的驴,整天追着一根胡萝卜在拼死前行。
2018和2019年,林月连续申报了两次职称。
第一年,她在学院里先经历第一轮淘汰赛。7个人报评,最终只有5个人能出“学院线”。学校很多院系都只有一两个人报,也就不存在内部竞争,但是在高手林立的Y学院,竞争是难免的。林月仅凭一丝微弱的优势“出线”被推到学校层面,在学校一级参评时,因Y学院前面几名科研成果太强,最终林月落选——评上副高的Y学院老师,人手一个国家社科(项目)、7篇左右的CSSCI期刊,成果已经达到评正高的最低线,林月也输得心服口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