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5-31 | 來源: 新華社 | 有26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養娃教育成本幾何
編者按 第柒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出生增長率在放緩。其中,家庭生育、養育、教育孩子的成本過高是影響生育率的壹大原因。為此,中國經濟時報推出本組調查報道,聚焦養娃成本之中的教育成本,探尋當下困擾家長的養娃難題,並探尋解決之道,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胡畔 王麗娟
5月11日公布的第柒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出生增長率在放緩。其中,家庭生育、養育、教育孩子的成本過高是影響生育率的壹大原因。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自2021年5月14日起至5月21日,開展了為期壹周的《養娃教育成本網絡問卷調查》。
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05份,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重慶、肆川、河北、遼寧、江蘇、廣東、廣西等25個省區市及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受訪者參與了此次調查,共涉及國內64個城市,涵蓋多個年齡段人群。其中,19-24歲受訪者24人(占1.99%),25-29歲受訪者70人(占5.81%),30-40歲受訪者858人(占71.20%),40歲以上受訪者253人(占21.00%)。
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者生育意願不積極。相較於生育和養育成本,教育成本在“養娃成本”中占較大比例。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要提高生育意願,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方力量支持。在降低教育成本方面,要把教育放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上加大投入,使教育回歸校園本位,同時讓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化發展。
育兒成本高致生育意願不強
參與此次調查的1205名受訪者,有1166人已婚,39人未婚;1158人育有子女,47人未育子女。值得注意的是,在47名未育子女的受訪者中,有22人在“是否願意生育小孩”選項中選擇“不願意”,占比高達46.81%。同時,在1158名育有子女的受訪者中,有593人在“是否有生育贰胎的打算(或已生育贰胎)”的選項中選擇“沒有”,占比達51.21%。
事實上,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加快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減少,國家早已慢慢放開生育政策,鼓勵生育。2015年10月召開的拾八屆伍中全會決定,全面放開贰孩政策。至此,實施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終結。但從此次調查數據來看,為何仍有近半數受訪者生育意願不積極?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初浩楠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生育意願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成本太高。生育成本包括叁大部分,壹是養育成本,贰是教育成本,叁是時間成本,即孩子出生之後父母花在陪伴和教育上的時間。
“如果壹個家庭認為目前的經濟條件不足以養育壹個孩子,或者生育後會使生活質量大幅降低,甚至會影響到職業發展,就會選擇不生育。同時,如果對未來國家政策、社會福利等缺少定性預期時,會產生對生育的畏懼心理,也會影響生育意願。”初浩楠分析道。
此次問卷調查結果也印證了專家的觀點。調查結果顯示,上述615名不願生育小孩或不願生育贰胎的受訪者,在“不願意生育孩子(或贰胎)的原因”選項中,選擇“生、養、育孩子的經濟成本太高”的占80.65%,選擇“缺少養育、照顧孩子的時間”的占56.59%。還有32.68%的受訪者認為“相關的社會保障力度不夠”,22.93%的受訪者則是有個人客觀原因。
值得壹提的是,對於未育子女的受訪者而言,在不願生育的原因中,有45.45%的人選擇“會影響個人職業的發展”;而對已育有子女但不願生育贰胎的受訪者而言,僅有12.48%的人選擇了這壹原因。
第柒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1年-2020年,我國人口年均增長率為0.53%,較2000年-2010年的0.57%下降0.04個百分點,人口增速進壹步放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壹級調研員、研究員佘宇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這既有育齡婦女減少、生育意願降低等原因,也反映出“生不起、養不起”、育幼壓力大等問題。
面對這種情況,應如何提高生育意願?初浩楠認為,壹方面要提高國內產品生產標准,嚴格市場准入制度和質量把關,讓真正符合標准的產品進入到市場。“使用國內產品可以降低育兒成本,比如讓中國父母給孩子喝放心的中國奶粉。”他解釋道。另壹方面是讓教育回歸校園本位,減輕家長報課外班的高成本負擔。同時,通過嬰幼兒的社保兜底來降低生育成本。總的看來,要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同時入手,把育兒成本降下來。
佘宇也認為,加強家庭養育能力、鞏固家庭育幼基礎地位,有賴於政府、市場和社會力量等多方面支持。“政府要為家庭提供科學養育指導,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完善產假、育兒假、生育津貼、個稅扣除以及彈性工作安排等相關政策,並為困難家庭提供兜底保障服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