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5-31 | 來源: 新華社 | 有26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不過,佘宇表示,當下城市地區雙職工家庭的托育服務需求非常迫切,必須綜合考慮托育服務在充分調動女性就業和參與經濟社會發展、鼓勵生育、帶動家政服務行業發展形成新的增長點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他建議,通過財政補貼、購買服務等形式,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做好示范引領,探索符合城市家庭需求的托育服務,尋求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
降低教育成本須加快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
調查數據顯示,生、養、育孩子的經濟成本太高,是目前影響生育意願的壹個重要原因。其中,相較於生育和養育成本,教育成本才是“養娃成本”中的重頭戲。
在上述1158名育有子女(含育有贰胎)的受訪者中,有952名受訪者子女年齡在6-12歲,占82.21%;135名受訪者子女年齡在3-6歲,占11.66%;102名受訪者子女年齡在0-3歲,占8.81%;231名受訪者子女年齡在12歲以上,占19.95%。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渠道上,九年義務教育、家庭教育、興趣愛好培訓班名列前叁,分別占86.53%、76.94%、71.76%,幼兒園或學前班教育、課外輔導機構分別占55.61%和67.27%。
對此,佘宇表示,近年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很多領域都取得明顯進展。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為突出,家庭子女教育支出壓力仍然較大。在他看來,由於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仍不夠均衡,家長對子女“學習成績”和“升學”充滿焦慮,參加課業課外輔導、培訓班或請家教成為部分家庭無奈之舉,進壹步加劇其教育支出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年投入到孩子教育的資金方面,不同地區還存在壹些差異。以北京市和湖北荊門市為例,來自北京的受訪者數據顯示,每年投入到孩子教育的資金,在1萬元以內的占4.42%,在1-3(含)萬元的占23.01%,在3-5(含)萬元的占23.01%,在5-10(含)萬元的占33.63%,在10萬元以上的占15.93%。總體來看,北京的受訪者對孩子的教育投資主要位於5-10(含)萬元區間。而來自湖北荊門的受訪者數據顯示,每年投入到孩子教育的資金,在1-3(含)萬元的占56.45%,是主要區間。
對此,初浩楠認為,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當地的收入水平,也使家庭教育投資比例不同。同時,壹個地區的經濟水平和收入水平也影響著整個地區的教育資源質量。“北京是壹線城市,教育資源豐富、質量高,家長願意投入較多的教育成本。湖北荊門屬於肆線城市,居民收入相對較低,優質教育資源也相對缺乏,因此對教育的投入也相對較低。”他分析道。
不過,盡管因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資源不同,導致各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資金數額有所差異,但從整體來看,不同地區的家庭對孩子教育投資的比重大體壹致。
在“對孩子的教育投資約占家庭收入百分比”的選擇題中,來自北京的受訪者數據顯示,有48.67%的受訪者選擇“10%-30%(含)”這壹項;來自湖北荊門的受訪者數據中,選擇這壹項的人數占比為47.85%。整體來看,在1158名育有子女的受訪者中,對孩子的教育投資占家庭收入百分比在10%以內的有239人(占20.64%),在10%-30%(含)的有558人(占48.19%),在30%-50%(含)的有256人(占22.11%),在50%以上的有105人(占9.07%)。
“贰者結合來看,壹線城市家長的視野更廣闊,願意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平台,投入更多。而肆伍線城市受教育資源的限制,難以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即便家長有心也無力。”初浩楠表示,如今的優質教育資源幾乎都集中在壹線城市。越需要教育的地方,教育資源越匱乏。因此,需要通過政策機制和政府宏觀調控,讓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化發展,實現教育公平化。
佘宇也建議,除了要嚴格落實“就近入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學校標准化建設等既有政策外,也要通過教育信息化等手段,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和覆蓋,真正辦好每壹所義務教育學校。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則需要進壹步提高學生資助精准化水平,采取更為合理的資助方式,有效減輕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負擔。-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