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01 | 來源: 明白知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壹個人在政治上被打倒,遭受致命打擊後東山再起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們回望歷史,可能會找到各式各樣的人物。拿破侖被流放厄爾巴島(Elba),依然能潛返法國,再次攪動歐洲;曼德拉入獄27年,歸來仍是斗士,並成為南非第壹位黑人總統。
今天我們要講的羅伯特·梅南德斯(Robert Menendez),也是這樣壹位人物。
梅南德斯,美國參議院民主黨籍、新澤西州席位議員,2013年-2015年曾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這個位置,拜登(Joe Biden)總統曾經也坐過。
但是,2015年,梅南德斯受到政敵致命攻擊,遭受美國司法部指控與起訴,從而丟掉了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位置。
羅伯特·梅南德斯,民主黨人,美國參議院議員,現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圖片來源:nj.com
這壹丟,就是六年,很多人希望他不再回來,很多人也期盼著他能回來。
對於梅南德斯來說,他有著自己堅定的政治理想,而這個理想只能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實現,他必須回來。
2021年初,他回來了,回到了他曾經的位置:參議院外交委員會(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
1 外交委員會的鷹
梅南德斯被喻為美國“左派的最後壹只鷹”(The Last Hawk on the Left)。
他的鷹派作風,從最初的從政經歷中就有體現。
1954年,梅南德斯出生於紐約,不久後隨家人移居新澤西州。
梅南德斯的人生與仕途,都是從新澤西州開始的。
梅南德斯的父母均是古巴移民,父親是木匠,母親是裁縫。1979年,25歲的梅南德斯在新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紐瓦克分校法學院(Rutgers Law School-Newark)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成為他家族中第壹位大學生。
畢業後的梅南德斯成為了壹名律師,擔任新澤西州聯合市(Union City)市長威廉·穆斯托(William V. Musto)的壹名法律助手。
梅南德斯的政治生涯,是從與自己的上司、穆斯托市長斗爭開始的。
1979年,剛剛任職的梅南德斯就表現出了他強硬的作風與遠大的抱負,參與了新澤西州的腐敗案調查;
1981年,梅南德斯指控自己的上司穆斯托市長涉嫌腐敗;
1982年,梅南德斯與穆斯托展開市長競選,梅南德斯敗選,但穆斯托也因牽連腐敗案無法任職;
1984年,在梅南德斯等人的指控下,穆斯托因腐敗案入獄;
1986年,梅南德斯競選成功,成為新澤西州聯合市市長。
以反腐斗士的身份擔任聯合市市長後,梅南德斯繼續強硬作風,並清除掉穆斯托留下的勢力,成為新澤西州最有話語權的政治人物,以至於人們都稱他為那裡的“政治老板”。
這是梅南德斯政治生涯的開始,這時的他剛剛30歲出頭。
梅南德斯的市長生涯持續到1992年。1992年,梅南德斯在美國議會競選中獲勝,成為美國眾議院的壹名新澤西州議員。
13年後,2006年,梅南德斯從眾議院轉任參議院,成為美國參議院歷史上第六位拉美裔議員,直至今日。
◆ 梅南德斯在國會的官方照。圖片來源:United States Congress
梅南德斯之“鷹”,在於他強硬的鷹派作風。
這主要體現在他的外交政策中。
他對伊朗、中國、土耳其、以及自己的母國古巴,毫不手軟,態度強硬。如果我們查看近年來關於中美沖突的法案與事件,必少不了他的身影。
這壹方面,他反倒更像是壹個共和黨人:
“他(梅南德斯)在某些問題上比典型的民主黨人更鷹派,這確實導致他在很多情況下與共和黨更壹致。”
——前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鮑勃·考克(Bob Corker),《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采訪
“他(梅南德斯)的許多立場與今天的民主黨完全不合拍。”
——美國 Win Without War 執行董事斯蒂芬·邁爾斯(Stephen Miles),《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采訪
但在國際人權、難民、種族、墮胎、同性戀問題上,他又持進步態度,是壹位拾足堅定的民主黨人:
“今天,我宣布支持《尊重婚姻法》......想要彼此承諾的兩個人(包括同性戀者)應該能夠結婚,他們的承諾應該得到實現。”
(So today, I am announcing my support for the Respect for Marriage Act......Two people who want to be committed to each other should be able to enter into marriage, and they should receive the benefits that flow from that commitment.)
——梅南德斯,Discrimination against same-sex marriages cannot be tolerated in our society as a matter of law,2011
梅南德斯這種“兩面派”的政治傾向,使很多共和黨人討厭他,民主黨人也討厭他。
但正是這種超越黨派、堅持自我立場的作風,又使很多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都堅定地喜歡他。
在這種兩極分化之中,梅南德斯迎來了他人生與政治生涯中最大的災難。
2012年,右翼保守派網站The Daily Caller(每日來電)揭露梅南德斯性丑聞,稱其在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國與未成年妓女有染;
2013年,媒體再次披露,梅南德斯與他的富商朋友、壹名眼科醫生所羅門·梅爾根(Salomon Melgen)存在長期的錢權交易。
壹個以反腐開啟仕途、並以反腐著稱的政治人物,突然被貼上了腐敗的標簽。
美國國會掀起壹股不小的風浪。
據指控稱,梅爾根長期為梅南德斯提供政治資金,用於競選連任等,而梅南德斯則利用職務之便,長期為梅爾根獲取政治便利,如:
梅南德斯曾利用非正常手段,為梅爾根的叁位外國女友取得美國簽證;
梅南德斯通過幹預政府相關部門,促成梅爾根與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多宗外貿交易;
在聯邦醫療事務中,梅南德斯通過幹預,使得梅爾根獲得超出正常醫療保險補助外的890萬美元......
2015年4月,美國司法部正式對梅南德斯與梅爾根發起腐敗指控與起訴。
同年,梅南德斯被迫丟掉(主動辭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之位。
◆ 2018年,深陷政敵指控中的梅南德斯,依然堅毅、果敢。圖片攝於新澤西州紐瓦克市法院前。圖片來源:AP
當時,不僅是美國媒體,世界各國媒體都在跟蹤報道此事,包括中國媒體,並以此揭露美國國會政治廣泛存在的權錢交易亂象。
梅南德斯的政治生涯,岌岌可危。
但梅南德斯堅信自己的清白,認定自己與梅爾根是“友誼關系”,而非“賄賂關系”。
對於常人來說,壹旦遭遇致命的政治打擊,便再難以回歸權力中心,且據媒體報道,壹旦罪名成立,梅南德斯將面臨15年的監禁。
但梅南德斯卻堅韌般地“活”了下來。不僅“活”了下來,還回到了他念念不忘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位置上。
2017年11月,由於無法作出任何有效裁決,新澤西州法院宣布梅南德斯案審判無效;
2018年1月,司法部再次重審梅南德斯案,但仍無果而終,司法部正式撤銷對梅南德斯的全部指控。
梅南德斯可以名正言順地回來了。
◆ 2018年梅南德斯在參議院競選中獲勝,開啟第叁個新澤西州參議員任期。圖片來源:The New York Times
2021年初,梅南德斯終於再次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回到這個他闊別六年的職位上。
然而,梅南德斯似乎又是壹只“有仇必報”的鷹,在2017年11月宣布審判無效時,梅南德斯曾說:
“對於那些正在為我挖掘政治墳墓、想奪去我位置的人,我知道你是誰,我不會忘記你。”
事實可能也是如此。在《外交政策》的采訪報道中,幾乎所有對梅南德斯持批評態度的人都要求匿名,理由是擔心梅南德斯的報復,他們都聲稱梅南德斯以“有仇必報”而著稱。
但問題在於,梅南德斯為何壹定要當這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
這個職位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2 國會與總統之戰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事關國會與總統之戰的前沿陣地。
2017年10月4日,壹支美軍與尼日爾( Niger,西非國家)士兵聯合小隊正在路上行駛,突然遭到尼日爾恐怖分子伏擊,在持續壹個小時的戰斗中,肆名美國特種士兵戰死,伍名尼日爾士兵身亡。
消息壹出,美國國內壹片錯愕。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國家竟然在尼日爾有士兵駐扎。
不僅美國民眾不知道,就連美國國會議員也未必全部知道。美軍陣亡事發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在電視采訪中說道:
“我根本不知道,原來美國在尼日爾派駐了千余名士兵。”
千余名美軍在尼日爾作戰,並負責訓練尼日爾士兵打擊恐怖分子的能力,美國參議員竟然毫不知情,聽起來有些滑天下之大稽。
然而,這正說明了壹個問題:美國總統可以繞開國會,甚至蒙蔽國會,直接對外采取軍事行動。
◆ 美軍在尼日爾指導尼日爾士兵軍事訓練,攝於2018年4月。事實上,美國於2013年奧巴馬執政時期開始在尼日爾采取軍事行動,並在當時公布了其在尼日爾部署百名美軍,但未作過多披露,此後的增兵行動也未過多披露,故多數美國民眾、甚至包括議員,對此事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圖片來源:Military Times
美國總統身為叁軍總司令,擁有幾乎絕對的對外戰爭權,這壹點似乎全世界關心政治的人都知道。然而,在美國憲法中,明文規定,美國總統若要對外宣戰,須獲得國會准許。
那麼,是什麼造就了美國總統可以逾越憲法?
是什麼使美國總統的權力、尤其是對外戰爭權越來越大?
又是什麼使美國國會在對外戰爭權問題上,顯得如此“弱雞”與“多余”?
這背後,是美國制度安排中壹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與漏洞:國會對外事務的權力不斷被總統剝奪,總統甚至可以隨意采取對外軍事行動。
美國在全世界軍事行動的泛濫,雖與其強大的軍力與國家戰略目標有關,但也與這壹制度漏洞有關。
為此,美國國會從未停止過與美國總統的抗爭,以期奪回包括對外戰爭權在內的諸多對外權力,限制不斷擴大的總統權力。
2017年10月30日,在美軍尼日爾遇襲陣亡事件後,美國被迫召開了壹場國會聽證會,國會議員就“美國總統對外戰爭權”與“美軍尼日爾軍事行動”兩大問題,向時任美國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2017年2月-2018年3月任職)與國防部長吉姆·馬蒂斯(James Mattis,2017年1月-2019年1月任職)發起詰問。
聽證會由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發起,這是因為,外交委員會負責美國的對外事務,包括戰爭事務。外交委員會發起聽證會,代表著國會將就“對外戰爭權”壹事,向美國總統發起挑戰。
這就是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作用之壹。而要說梅南德斯有什麼政治理想,那壹定是:
從總統手中奪回包括戰爭權在內的諸多對外事務權力,讓國會重新成為能夠制約總統權力的壹把利刃。
但是,當時的梅南德斯正深陷腐敗指控。時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的是梅南德斯的繼任者,鮑勃·考克(Bob Corker,2015-2019年任職,共和黨人)。
事實上,鮑勃·考克就“尼日爾軍事行動及其戰爭權”壹事,已經在網上與當時還在任的美國總統川普(Trump)大罵過幾回了。
◆ 鮑勃·考克,共和黨人,2015-2019年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領導委員會及國會就“對外戰爭權”等與美國總統抗衡。美國國會外交委員會分為“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與“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要權力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中。圖片來源:United States Congress
與鮑勃·考克、梅南德斯擁有共同理想的,不止他們兩個。可無論是奧巴馬,還是川普,都不曾想放棄這壹權力。
美國總統獲得近乎無限的對外軍事行動權力,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越戰期間及其前後的冷戰時期,強化於2001年“9·11”事件及其開啟的美國反恐行動。
冷戰開啟後,因國際對抗需要,美國總統逐漸擴大了自身外交對抗與海外軍事行動的權力。
1964年8月,美國總統約翰遜(Lyndon Johnson)借由北部灣事件(又稱“東京灣事件”,北部灣為中國海南島與越南東部之間的壹片海域)全面介入越南戰爭。同時,美國國會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案》(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授權美國總統可以繞過國會,直接在東南亞地區采取軍事行動。
越南戰爭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但在壹定程度上,“越戰的擴大”與“美國的深陷”,與這份決議案所帶來的美國總統對外戰爭職權的擴大有關。
同時,美國在越南戰場的深陷,也帶來了國內聲勢浩大的“反越戰運動”與浩浩蕩蕩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與鮑勃·迪倫(Bob Dylan)都在其中大放異彩。
2001年9月11日,美國又發生“9·11”事件。9月14日,美國國會通過壹項《授權作戰法案》(Authorization for Use of Military Force),允許美國總統可直接對基地組織(Al Qaeda)等恐怖組織采取軍事行動。9月18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Bush Junior)簽署該法案,美國正式開啟了它的全球反恐行動。
2001年《授權作戰法案》簽署後,美國國會又相繼通過了伊拉克《授權作戰法案》(2002年)、敘利亞《授權作戰法案》(2013年)等多個對外戰爭法案。
美國總統對外戰爭職權正是在“9·11”事件後的反恐戰爭中得到全面確立與擴大的。
無論是越戰時期的授權法案,還是反恐時期的授權法案,看起來都是國會主動授權予總統。但這種“主動”似乎也隱藏著壹種“被動”,上世紀中葉對共產主義的恐懼、本世紀初對恐怖主義的恐懼,都促使國會毫不猶豫地通過了法案。
但國會也深知,授予總統無限的戰爭權力,將是危險的。
2001年《授權作戰法案》簽署時,時任民主黨國會議員芭芭拉·李(Barbara Lee)便成了400多名議員中唯壹投票反對法案的人。
隨後,隨著美國對外戰爭的不斷擴大,以及人們對美國總統肆意發動軍事行動的厭惡和權力擴張的擔憂,越來越多的人與國會議員站在了支持廢除法案的陣營。
小布什之後的歷任總統,奧巴馬、川普、拜登,都受到了來自國會的這種挑戰。
◆ 芭芭拉·李,美國國會議員,民主黨人,是美國反戰運動著名政治人物。圖片來源:United States Congress
但是,讓總統放權,似乎很難。尤其是美國已深陷反恐戰場,即使想要抽身,也難以自拔。
奧巴馬執政期間,發動了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剿滅行動、介入了敘利亞內戰、向尼日爾部署了軍事力量,反對者聲稱,奧巴馬的軍事行動完全超出了當年的《授權法案》。
“法案上只寫著摧毀‘基地組織’。”
——美國康奈爾法學院教授 Jens David Ohlin
但奧巴馬卻聲稱,法案簽署時,伊斯蘭國還沒有出現,按照法案的簽署目的,他依然有足夠的權力對其他恐怖組織進行打擊。
◆ 2013年奧巴馬因反恐行動布軍尼日爾,2017年10月4日造成肆名美軍特種兵身亡的襲擊,便是由分布在尼日爾境內的伊斯蘭國殘余勢力所致。
川普總統繼任後,與奧巴馬如出壹轍,持續在用舊法案為自己的軍事行動尋找“合法授權”。
2020年1月,川普秘密下令,動用無人機斬首了伊朗聖城軍首領卡西姆·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消息公布後,此前毫不知情的美國國會議員發起抗議,並立即通過壹項決議來限制總統的軍事行動權力,但隨後便遭到川普總統的否決。
至此,美國總統對外戰爭職權已幾乎不受制約,國會形同虛設。
2021年2月25日,剛剛上任的拜登總統像之前的歷任總統壹樣,直接下令對敘利亞進行新壹輪的空襲,旋即遭至不少議員的批評。
國會與新壹任總統的“對外戰爭權力”爭奪戰,拉開了序幕。
3 梅南德斯能成功嗎?
與總統進行爭權的是國會,而國會負責對外事務的主要機構是國會外交委員會,其中又以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為主。
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的現任主席是梅南德斯。
在2013年-2015年任主席時,梅南德斯與奧巴馬對陣。
如今,他又要與拜登對陣。
中間唯獨缺了川普。
其實,在梅南德斯因腐敗案離開的那段時間裡,很多人都期盼著他的歸來,希望他能與川普總統抗衡壹下:
“我們都非常熱切地希望他(梅南德斯)能重新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高級委員和主席,尤其是在川普執政期間,他對川普政府的批評與制約至關重要。”
——克裡斯·墨菲(Chris Murphy),美國參議院民主黨籍議員
梅南德斯之鷹,不僅在於他強硬的外交政策,也在於他對總統權力的挑戰。
事實上,2001年“9·11”事件中,身為眾議院議員的梅南德斯曾選擇支持了《授權作戰法案》,體現了他對外強硬的壹面。
但在2002年對伊拉克的《授權作戰法案》中,梅南德斯選擇了反對,體現了他對總統戰爭權擴張的擔憂。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對此評論道:
“9·11恐怖襲擊中,梅南德斯支持立法授權對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動用軍事力量,這是迄今仍在使用的壹系列國際軍事行動的法律基礎。
但他又是反對布什總統2003年入侵伊拉克決議的少數議員之壹。
今天,他加入了越來越多的議員陣營,爭取廢除或取代曾經的軍事授權法案,並控制總統的戰爭權力。”
梅南德斯並非是孤身奮戰,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對總統權力擴張的抗爭中,包括前文講到的民主黨議員、美國反戰運動斗士芭芭拉·李,及共和黨議員、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前任主席鮑勃·考克。
但梅南德斯以其獨特的鷹派作風,成為了這壹陣營中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然而,梅南德斯本人拾分討厭“鷹派”這個標簽。他認為,自己沒有什麼鷹派與鴿派的區分,也不在乎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區分,他所堅持的,只是自己的立場:
“他(梅南德斯)總是表現出獨立性。”
——前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鮑勃·考克,《外交政策》
不僅是個人的獨立性,梅南德斯認為,整個國會都應該是獨立的、超越黨派的,以致於不因黨派斗爭而追隨任何黨派的白宮領導人,讓國會成為能真正制約總統及政府行政權力的機構:
“我壹直認為,從廣義上講,參議院是壹個獨立、平等的政府部門,無論誰入主白宮,他的行動都需要得到我們機構的制衡,我也壹直都是這麼做的。”
——梅南德斯接受《外交政策》采訪時說
在美國兩黨斗爭日益嚴重的今天,梅南德斯的觀點難得且可貴。
◆ 2021年2月9日,梅南德斯在美國國會大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他譴責了不久前發生的國會事件,而此次國會事件正是兩黨分歧不斷加深的矛盾產物。圖片來源:NBC News
事實上,外交委員會本身就是壹個超越黨派的跨黨派組織。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設立於1816年,目的就是為了制定外交政策的立法與討論、制約總統外交行政決策等。
梅南德斯處於這壹職位,恰到好處。
但是,梅南德斯的戰斗依然艱難。
自1964年《東京灣決議案》開始,美國總統已經可以在全球肆意采取軍事行動半個世紀之久了。
1973年,深感總統權力擴張的國會通過壹份《戰爭權力決議》(War Powers Resolution),以此來約束此前總統獲得的戰爭授權。
但嘗到甜頭的總統如何能夠輕易放棄這個直接、便捷的權力?
時任總統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動用了否決權,直接否決了這壹決議。
但國會也不甘示弱,以多數票否決了總統的否決,通過了此項決議。
但是,這份決議更像是壹個“空頭支票”。
其壹,囿於美國全球軍事戰略的現實,美國總統壹次又壹次、接連不斷地在全球范圍內采取各種軍事行動,完全不顧《戰爭權力決議》與國會的顏面。
例如,上個世紀的科索沃戰爭、本世紀的利比亞戰爭、敘利亞戰爭、也門沖突、暗殺蘇萊曼尼行動等,都被指控存在有違反《戰爭權力決議》的情況。
◆ 2021年初,美軍在敘利亞。2013年美國剛介入敘利亞內戰時,美國國會曾以法律形式禁止美軍在敘利亞直接采取軍事行動,禁令只准許美軍向敘利亞反對派提供援助,但無論是奧巴馬還是川普,都無視這條禁令。圖片來源:US Army pictures,Jensen Guillory攝
其贰,即使出現違反決議的指控,法院也數次駁回了國會的指控,理由是戰爭問題屬於政治事件,不在裁決范圍之內。
如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國會指控克林頓(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總統違反決議轟炸南斯拉夫,法院便以政治事件為由駁回了指控。
◆ 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轟炸南斯拉夫諾維薩德市產生的戰爭硝煙。圖片來源:Wikipedia
其叁,《戰爭權力決議》本來就是壹個妥協於復雜現實的產物,其中許多條款都使得美國總統有漏洞可鑽。
比如,決議要求總統在采取軍事行動前必須通知國會,如國會未作授權,軍事行動必須在60天內停止。
而這就造成了美國總統可在條文上做些文字游戲。2011年利比亞戰爭中,奧巴馬在采取軍事行動60天後,聲稱已將利比亞的軍事行動領導權轉交給北約,以此繼續美軍在利比亞的行動。
◆ 2011年利比亞戰爭期間,美海軍向利比亞發射導彈。圖片來源:navy.mil
在2018-2019年的也門沖突與2020年暗殺蘇萊曼尼事件中,國會也曾分別兩次通過相關決議,限制川普的軍事行動,但川普均使用否決權否決了決議。
在與總統爭奪對外事務權力、尤其是戰爭事務上,國會似乎完全處於劣勢,次次敗下陣來。
直至2021年初拜登上任,仍在繞過國會對敘利亞實施空襲(2月25日)。
但是,拜登有壹個身份,他曾於2001-2003年、2007-2009年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
◆ 2007年,拜登任職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期間。圖片來源:AP
拜登似乎有意推動國會對外交事務的掌控,在《外交政策》的采訪中,梅南德斯的前同事喬迪·赫爾曼(Jodi Herman)說:
“拜登來自參議院,他是個立法者,他了解這些,我認為他會重視國會,重視參議院應在外交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不會對梅南德斯爭取國會權力的行為太過憤怒。”
不少人認為,拜登在壹定程度上將與梅南德斯壹樣,相信參議院在外交事務中的作用,相信超越黨派分歧的價值。
拜登目下透露出的態度,似乎是符合這壹預期的。
在2021年2月25日拜登下令空襲敘利亞後,國會兩院積極行動,批評拜登的軍事行動,隨後,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格雷戈裡·米克斯(Gregory Weldon Meeks)著手討論廢除2002年伊拉克《授權作戰法案》事宜。
3月25日,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以28:19票通過了廢除該法案。
◆ 格雷戈裡·米克斯,民主黨人,2021年1月起任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圖片來源:United States Congress
接下來,該法案還將經過眾議院、參議院等投票程序,以決定是否正式廢除。
同時,參議院也在積極活動,推動將戰爭權從總統手中轉移到國會。
對此,拜登與白宮已經聲明,願意與國會合作,希望國會能夠起草新的法案,以更有效的規則制約美國無限制地卷入海外沖突的行為。
而梅南德斯也在今年回歸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時明確表示,他要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深深地留下國會的痕跡。
梅南德斯上任後,審查了拜登在阿富汗的撤軍計劃,及撤軍後對阿富汗的政策。在伊朗核協議方面,梅南德斯也展現了他的鷹派作風,帶領國會向白宮施加壓力,要求壹定要給伊朗以最強硬的態度。
梅南德斯的做法,使得白宮的決議很難再藏匿於白宮內部,增加了美國外交政策的透明度,同時也增加了國會對白宮的制約。
美國制度穩固的基因之壹,便在於權力的相互制衡。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白宮在以戰爭為主導的外交政策中占據著決定性位置,而如今,國會正開始奪回這壹權力,重新制約與平衡總統的權力。
民主黨參議員、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克裡斯·墨菲(Chris Murphy)曾評價梅南德斯說:
“梅南德斯是參議院中為數不多的幾個願意與任何壹屆政府(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對抗的人,這種對抗是為了維護國會在制定外交政策方面的平等角色。”
而梅南德斯的事業,才剛剛起步。-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