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06-01 | 來源: 明白知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越南戰爭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但在壹定程度上,“越戰的擴大”與“美國的深陷”,與這份決議案所帶來的美國總統對外戰爭職權的擴大有關。
同時,美國在越南戰場的深陷,也帶來了國內聲勢浩大的“反越戰運動”與浩浩蕩蕩的“民權運動”,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與鮑勃·迪倫(Bob Dylan)都在其中大放異彩。
2001年9月11日,美國又發生“9·11”事件。9月14日,美國國會通過壹項《授權作戰法案》(Authorization for Use of Military Force),允許美國總統可直接對基地組織(Al Qaeda)等恐怖組織采取軍事行動。9月18日,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Bush Junior)簽署該法案,美國正式開啟了它的全球反恐行動。
2001年《授權作戰法案》簽署後,美國國會又相繼通過了伊拉克《授權作戰法案》(2002年)、敘利亞《授權作戰法案》(2013年)等多個對外戰爭法案。
美國總統對外戰爭職權正是在“9·11”事件後的反恐戰爭中得到全面確立與擴大的。
無論是越戰時期的授權法案,還是反恐時期的授權法案,看起來都是國會主動授權予總統。但這種“主動”似乎也隱藏著壹種“被動”,上世紀中葉對共產主義的恐懼、本世紀初對恐怖主義的恐懼,都促使國會毫不猶豫地通過了法案。
但國會也深知,授予總統無限的戰爭權力,將是危險的。
2001年《授權作戰法案》簽署時,時任民主黨國會議員芭芭拉·李(Barbara Lee)便成了400多名議員中唯壹投票反對法案的人。
隨後,隨著美國對外戰爭的不斷擴大,以及人們對美國總統肆意發動軍事行動的厭惡和權力擴張的擔憂,越來越多的人與國會議員站在了支持廢除法案的陣營。
小布什之後的歷任總統,奧巴馬、川普、拜登,都受到了來自國會的這種挑戰。
◆ 芭芭拉·李,美國國會議員,民主黨人,是美國反戰運動著名政治人物。圖片來源:United States Congress
但是,讓總統放權,似乎很難。尤其是美國已深陷反恐戰場,即使想要抽身,也難以自拔。
奧巴馬執政期間,發動了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剿滅行動、介入了敘利亞內戰、向尼日爾部署了軍事力量,反對者聲稱,奧巴馬的軍事行動完全超出了當年的《授權法案》。
“法案上只寫著摧毀‘基地組織’。”
——美國康奈爾法學院教授 Jens David Ohlin
但奧巴馬卻聲稱,法案簽署時,伊斯蘭國還沒有出現,按照法案的簽署目的,他依然有足夠的權力對其他恐怖組織進行打擊。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